太长不读版
Spring Angular 的全栈式开发,生产力高、入门难度低(此处省略一万字),是 Java 程序员扩展技术栈的上佳选择。
如果你动心了,接下来就是那省略的一万字……
痛点- 团队分工与协作
在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方式中,拆故事卡是个难题。
如果前后端同时工作于一张卡上,但配合不够默契或节奏不同步,就会出现一方空转的现象。如果前后端各一张卡,又不容易实现端到端验收,可能导致先做完的一方在另一个结束后还要再次返工的现象。而且,两个人都要深入理解这张卡所描述的业务细节,而这往往是不必要的。
更重要的是,BUG 最容易出现在边界处。
业务卡不像技术卡那样能跟其它卡片划出明确的边界,前后端之间必然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越紧密,出 BUG 的机会也就越大。
技术架构上的挑战,也会反映到人员架构上。我们人类不是星灵,无法做到心灵相通。因此前后端开发者需要对合作方所拥有的知识进行很多主观假设。
如果这些假设中存在错误,又没能及时沟通来消除它(甚至可能都意识不到这些假设的存在),那么 BUGs 就要登场了。而像业务卡这种级别的密切协作中可能隐含的假设实在太多了,除非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否则很难消除,但大多数项目上可没有那么多磨合时间。
解决方案 —— 全栈式开发
人员架构
该如何解决呢?克服上述问题的办法就是全栈式开发。也就是说,调整人员架构去适应技术架构。
简单来说:每个人都同时写前端和后端。他不必是前端专家也不必是后端专家,但是两边都要会写。他的关注点不是技术知识,而是业务知识。他的工作目标是贯穿前后端的价值流,对单个故事进行端到端交付。
但是,要如何克服实现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及保障代码质量呢?那就要靠团队中的技术专家了。
总体来说,全栈式团队的人员架构就是大量全栈业务工程师 少量技术专家。当然,技术专家不一定要安排单独的人担任,只要技术满足要求,也可以由某位全栈工程师兼任,只是他做计划时要留出做技术支持的时间。
通过 Code Review、Pair 等敏捷实践,技术专家可以起到团队放大器的作用,让整个团队的生产力翻倍。
个人工作流
作为全栈工程师,你首先要对一个业务故事进行建模,包括业务模型、视图模型、领域模型、存储模型等,建模的过程也就是你理解业务的过程。这时候要注意多和 BA、UX、DBA 等沟通,以确保你的理解不存在方向性错误,不要太沉迷细节,防止见木不见林。
单源建模的优点是这些模型之间很容易保持一致,这无论是对前期开发还是对后期维护都是有帮助的。
建模完毕之后,就要开始设计前后端之间的接口了。接口是前后端分离式架构中最容易开裂的地方,也是对未来的演化影响最大的地方之一。它很重要,但也不必小心翼翼的 —— 全栈工程师对接口变化的适应能力要强大得多。因为接口的提供方和消费方都是你,信息非常透明,不存在任何额外的假设。对不完美的接口,你可以在后续开发过程中迭代好几个版本来把它打磨到最理想的形态,改接口将不再沉重和危险。
接口设计完之后,有两种路径,取决于界面和后台逻辑的特点。
如果对业务理解还不是很有信心,那就先用 Mock 的方式把前端写出来,然后把这个 Mock 版当做可执行的原型去跟 BA、QA,甚至客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用可操作原型来验证你对业务的理解。对一般粒度的故事卡,线框图级的可操作原型通常能在半天内完成。通过原型尽早发现错误,可以避免以后沉重的返工。而且,这是一个可演化原型,不是一次性原型,不会浪费掉。
如果后端很容易实现(但先不必做优化工作),那么就可以不必 Mock,先初步完成后端开发,并让前端直接对接真实的后端。先拿这个比 Mock 版原型更逼真一点的原型串起流程,然后再进行优化和打磨工作。
在整个过程中,你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来与不同的技术专家进行 Pair,并且你最终的代码也会在例行 Code Review 中得到前端专家、后端专家、DBA、DevOps 专家等人的点评和改进,不必担心自己在单项技术上的短板影响交付。
全栈的挑战
全栈固然美好,但也要迎接很多挑战,而 Angular 会帮你分担这些痛苦。
首先遇到的挑战是语言切换
前后端 JavaScript 全栈固然在特定场景下有效,但是在很多企业应用中是远远不够的。至少到目前为止,企业应用还主要是 Java 的天下。本文所讨论的也都是 Java JavaScript 的全栈。
我们都知道,Java 和 JavaScript 之间的差异就像雷锋和雷峰塔之间的差异。Java 程序员通常很难适应 JavaScript,不过现在有了更像 Java 的 TypeScript。而 Angular 就是原生基于 TypeScript 的框架,稍后我会做一个摘要讲解,你会发现自己很熟悉它的味道。
(图片来自:http://t.cn/RobG5nA)
其次是基础设施
基于 JRE 的构建体系和基于 NodeJS 的构建体系看似差异很大,实际上却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但前端两年一换代的疯狂迭代,以及层出不穷的新名词、新工具,仍然难免会让后端心生恐惧。不过不用担心,Angular 替你封装了一切,你只需要装上 NodeJS 环境和 Angular CLI 就可以了。你不需要关心它封装了哪些第三方工具,至于今后的工具链怎么疯狂迭代,那都是 Angular 开发组需要操心的事。
最后是最佳实践
前后端从表面上看差异很大 —— 前端轻灵,后端稳重。
但在我看来它们很少存在本质性的差异,更像是不同的社区文化导致的结果。而在更高的层次上看,两边的技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无论是函数式编程还是工程化开发,都不是某一方所特有的,而是 IT 领域的共同资产。况且,它们还一直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 这两年后端变得越来越轻灵,而前端变得越来越工程化。长远来看,文化合流是必然的趋势。
事实上,前后端很多优秀设计和最佳实践都是殊途同归的。像 Spring 和 Angular,它们都采用了久经考验的面向对象范式;都使用依赖注入技术进行解耦;都拥抱函数式编程;都提供了丰富的 AOP 支持等。虽然细节上各有千秋,但仅从代码上就能感受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
我该怎么办?
听完这些,你是否已经蠢蠢欲动?接下来,就跟我开始 Angular 之旅吧。
语言 - TypeScript
Angular 使用 TypeScript 作为主要开发语言。如果你还不熟悉 TypeScript,那可以把它看做 Java 和 JavaScript 的混合体。TypeScript 是 ES6 的超集,这就意味着,任何有效的 ES6 语法都同样是有效的 TypeScript 语法。
事实上,从 Java 出发学 TypeScript,可能比从 ES5/6 学 TypeScript 还要简单一些。不过,对于 Javaer 来说,学习 TypeScript 时有一些重要的不同点要特别注意。
TypeScript 的类型只存在于编译期
TypeScript 的一个首要设计约束就是要兼容 ES5/6,因此不能随意增加基础设施,而像 Java 这种级别的类型支持在原生 JavaScript 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你可以把 TypeScript 的类型看做仅仅给编译器和 IDE 用的。因此,在运行期间没有任何额外的类型信息(只有 ES5 固有的那一小部分),像 Java 那样完善的反射机制是很难实现的(可以用装饰器/注解实现,但比较繁琐)。
TypeScript 的装饰器 vs. Java 的注解
TypeScript 的装饰器和 Java 的注解在语法上很相似,但其实在语法含义上有着本质的区别。TypeScript 的装饰器是个函数,而 Java 的注解是个数据。语法上,装饰器名字后面必须带括号,不能像注解那样省略。
不过,在 Angular 中,TypeScript 装饰器的实际用途就是为类或属性添加注解而已。因此,有些文章中,包括早期的官方文档中,用的都是注解的说法。当然,以后写新文章还是都用装饰器吧。
类与接口
TypeScript 中的类和 ES6 中的类几乎是一样的,和 Java 中的类也很相似。
接口则不同,我们前面说过,TypeScript 中的类型信息只存在于编译期,而接口作为“纯粹的”类型信息,也同样只存在于编译期。也就是说,在运行期间你无法判断某个对象的类是否实现了某个接口。在 Angular 中,实际上使用的是暴力探测法来判断的:查找这个接口中规定的方法(只匹配名称),如果存在,则认为实现了这个接口。
这也意味着,你就算不显式 implements 接口,但只要声明了其中的方法,Angular 也会正确的识别它。但这不是一个好习惯,你应该始终显式 implements 接口,删除时也要同时删除接口声明和对应的方法。不过也不用担心,Angular 自带的 lint 工具会帮你检查是否有忘了显式 implements 接口,多注意提示就可以了。
接口是给编译器和 IDE 看的,这很有用。比如,我们可以在 IntelliJ/WebStorm 中声明某个类实现了一个接口,然后在这个类名上按 alt-enter ,就会出现 “Implement interface XXX” 菜单 —— 就像 Java 中一样。事实上,一些 IDE 对 TypeScript 的支持程度已经接近 Java 了:代码提示、重构、类型检查、简短写法提醒等,应有尽有。
值得注意的是:你也可以 implement 一个类,而不仅是 extends 它,也就是说类可以在很多场景下代替接口!Angular 风格指南提出,“考虑在服务和可声明对象(组件、指令和管道)中用类代替接口”。因为运行期间接口不存在,所以在 Angular 中不能把接口用作依赖注入的 Token,也就不能像 Java 中那样要求注入一个接口,并期待框架帮你找出实现了这个接口的可注入对象,但类存在,因此,上述场景下要尽量用抽象类来代替接口。
鸭子类型
为了支持 JavaScript 的动态性和遗留代码,TypeScript 的类型匹配要比 Java 宽松不少。比如,如果两个类(或接口)的属性和方法(名称、类型)都完全一致,那么即使它们没有继承关系,也可以相互替代(但如果类有私有属性,则不能,就算两者完全一样也不行)。表面上看这可能过于宽松了,但在实际开发中还是很有用的,使用中要注意突破 Java 固有思维的限制。
在 TypeScript 中还支持可选属性(name?: Type
),也就是说如果两个类的差别仅仅在可选属性上,那么它们也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字面量与匿名类型
TypeScript 在某些方面可能更符合你对 Java “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期待,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要声明一个匿名对象、匿名数组型变量?直接写出来就好了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const user = {name: 'tom', age: 20}
除此之外,它还能声明匿名类型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let user: {name: string, age: number} = ...
当然,也不能滥用它们。对于一次性使用或暂时一次性使用的变量或类型,用字面量和匿名类型很方便,可读性也好,但是如果它要使用两次以上,那就该重构成正式的类型了。
any
TypeScript 中的 any
大致相当于 Java 中的 Object
,如果你看到通篇 Object
的 Java 代码你会不会想骂街? any
也一样。不必完全禁止 any
,但如果你要使用 any
,请务必先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void
如果你在 Java 中经常使用 void
,那就遵循同样的原则用在 TypeScript 中。在 TypeScript 中,当你不声明函数的返回类型时,它会返回自动推断的类型(没有明确的 return value
语句时会推断为 undefined
类型),如果你不想返回任何值,那么请把返回类型指定为 void
来防止别人误用。
this
JavaScript 中的 this
是个奇葩。虽然这是函数式语言中的标配,但从语言设计上真是让人忍不住吐槽。要是能像 Groovy 那样分出 this
/ owner
/ delegate
就好了。
吐槽归吐槽,对于 Java 程序员,该怎么避免自己踩坑呢?很简单:对普通函数,任何涉及到 this
的地方都用箭头函数 ()=>
,而不要用普通的 function foo()
,因为前者是替你绑定好了符合直觉的 this
的;对方法,不要把任何涉及到 this 的方法当作函数指针传给别人,但可以在模板中自由使用。在 Angular 中,这两条原则可以帮你回避掉绝大部分 this 错误。更多的细节可以先不管,随着使用经验的增加,你会逐渐弄明白这些规则的。
其它
以上这些是开发中常遇到的注意事项,其它的特性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请自行参考 TypeScript 的官方文档。
范式与模型
MVVM
Angular 的基本编程模型是 MVVM,你可以把它看做 MVC 的一个变种。事实上,这是一个很符合直觉的模型:你看到一个页面,先在大脑中抽取出它的信息架构(属性)和操作(方法),定义好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处理流程,这就是视图模型(VM)。你把它们落实到代码,变成内存对象,然后 Angular 就会帮你把它和页面(View)关联起来。你不懂怎么操作 DOM?没关系,你只要会操作内存对象就可以了,这应该是你非常擅长的吧?剩下的那些脏活儿 Angular 都会帮你搞定。
不过,Angular 关心的只是“要有” VM,至于你如何生成这个 VM,它并不会做任何假设和限制。
自由混搭与切换
你想怎么生成 VM?
- 像后端控制器那样直接写在组件中?没问题!
- 像后端那样委托给服务?没问题!
- 像 Redux 那样委托给单一 Store?没问题!
- 像 Java 8 Stream 那样用流水线生成?没问题!
- 自己几乎不处理,完全委托给后端 API?没问题!
这么多方式各有不同的适用场景,但也不必过早担心如何选型。只要你的组件设计合理(职责分明、接口明确等),那么在这些方式之间切换,或者混用它们,都不会很难。
作为起点,可以先直接写在组件中,然后按需重构成服务,服务中可以直接写代码,也可以实现 Redux 风格的单一 Store,或者用 RxJS 写流水线。
RxJS
在 Angular 开发人员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坎就是 RxJS,它的背后是 FRP(函数响应式编程)范式。不过对于 Javaer 来说,它的门槛并不高。如果你会用 RxJava / RxGroovy 等 ReactiveX 族的任何一个库,那么你几乎可以不用专门再学,它们都是同一个大家族,编程范式甚至部分操作符的名称都一样,稍微对比一下差异就可以了。如果不会,请继续往下读(以下的讨论也适用于 RxJava 等,不过我文中只用 RxJS 举例)。
RxJS 是一种 FRP(函数响应式编程)库,它同时具有函数式编程和响应式编程的优点。
如果你会用 Java 8 Stream,那么也有很多知识可以复用到这里。相对于 Java 8 Stream,RxJS 的限制稍微宽松一些,但我建议你仍然按照 Java 那种严格的方式使用它(比如不要对流外的变量赋值)。
所谓响应式编程,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条流水线,流水线上不断传送待加工的材料(原料、半成品、成品等),流水线上每个工序的工人负责对传送到眼前的材料进行一定的处理(做出响应),然后放回流水线,接着它就会被传送到下一个工序。
设计上,每个工序的职责都应该是明确而单一的,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效率和流水线的可定制性。
把这些概念映射到 RxJS,流水线就是 Observable(可观察对象),工序就是 operator(操作符),材料就是传给每个 operator 的参数。
是不是感到很熟悉?没错,它跟 MessageQueue 是一样的模型,只是应用在不同的层次而已。在编程领域,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善于发现并掌握这种现象,是你作为资深程序员能实现快速跨领域学习的根本保障。
相对于 Java 8 Stream,RxJS 比较特别的一点是它完全屏蔽了同步和异步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其中的 operator 不知道也不需要关心这个数据是同步传过来的还是异步传过来的。只要你遵循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则,你就可以一直用同步方式给数据,之后即使要突然改成异步,原有的代码也不会被破坏。
事实上,我在 Angular 开发中经常利用这种特性来加速开发。比如假设我最终需要从后端 API 获取某些信息,在这个 API 开发好之前,我可以先在前端模拟出响应结果,进行后续开发。这时候,如果我用 Observable 的方式声明数据源,那么虽然我目前用同步的方式提供数据,但是将来我可以直接切换成 HTTP 数据源,而不用担心破坏现有代码。
细部原理
宏观上的要点已经讲完了,接下来我们快速过一遍微观的。我只讲要点,要想深入细节请参阅文中给出的参考资料。
Angular 模块
Angular 模块不同于 JavaScript 模块,它是一个架构级的基础设施,用来对应用进行宏观拆分,硬化边界,防止意外耦合。
模块的划分主要基于业务领域的边界,而在开发组织形式上,也要和模块划分方式相互对齐,尽量让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负责人。
参见:
https://angular.cn/guide/ngmodules
路由
传统的路由功能完全是由后端提供的,但是在单页面应用中,在页面中点击 URL 时,将会首先被前端程序拦截,如果前端程序能处理这个 URL,那就会直接在前端处理,而不会向后端发送这个请求。
前端可以根据这个 URL 修改视图,给用户与后端路由一样的结果,但省去了网络交互的过程,因此会显得非常快捷。
路由是业务功能的天然边界,善用路由对于改善代码结构和可维护性是很有帮助的。
在 Angular 中,路由还同时提供了惰性加载等特性,因此,早期对路由进行合理规划非常重要。不过也不用过于担心,Angular 中重新划分路由的代价并不高。
参见:
https://angular.cn/guide/router#appendix-emlocationstrategyem-and-browser-url-styles
模板与视图
你可以把模板看做 JSP,主要区别是 JSP 是后端渲染的,每次生成都需要一次网络交互,而模板是前端渲染的,在浏览器中执行模板编译成的 JS 来改变外观和响应事件。
模板语法
虽然看起来奇怪,但 [prop]
、(click)
、*ngFor
等模板语法中的特殊符号都是完全合法的 HTML 属性名,实际上,属性名中只禁用各类空白字符、单双引号等少数几个显而易见的无效字符(正则:[^tnf />"'=]
)。
参见:
https://www.w3.org/TR/2011/WD-html5-20110525/syntax.html#syntax-attribute-name
属性与……属性
由于历史原因,英文的 Attribute 和 Property 都被译为属性,然而两者是截然不同的。Angular 中的常规绑定语法针对的都是 Property,只有 [attr.xxx]
绑定针对的是 Attribute。
参见:
https://angular.cn/guide/template-syntax#html-attribute-vs-dom-property
组件与指令
你可以把组件看做后端模板中的 taglib,区别是它们运行在浏览器中而不是服务端。组件与指令在用途上的区别是,组件充当搭建界面的砖块,它的地位和 HTML 元素并无区别;而指令用于为 HTML 元素(包括组件)添加能力或改变行为。
所以,组件中不应该操纵 DOM,只应该关注视图模型,而指令负责在模型和 DOM 之间建立联系。指令应该是单一职责的,如果需要完成多个职责,请拆成多个指令附加到同一个元素上。
服务与依赖注入
Angular 的服务与依赖注入和 Spring 中的很像,主要的区别是 Angular 是个树状的多级注入体系,注入器树是和组件树一一对应的,当组件要查找特定的服务时,会从该组件逐级向上查找,直到根部。
这实际上是职责链模式。当前组件找不到某个服务时,就会委托给其父节点来查找。和策略模式结合使用,组件就可以通过自己提供一个服务来替换父组件提供的服务,实现一种支持默认处理的逻辑。
参见:
https://angular.cn/guide/hierarchical-dependency-injection
表单与验证
在前端程序中,验证主要是为了用户友好性,而不是安全。安全是后端的工作,不能因为前端做了验证而放松。
Angular 对表单提供了非常强力的支持。如果你的应用中存在大量表单、大型表单、可复用表单或交互比较复杂的表单,那么 Angular 的表单功能可以为你提供强大的助力。
Angular 的表单提供了不同层级的抽象,让你可以在开发中轻松分离开显示、校验、报错等不同的关注点。也让你可以先用文本框快速搭出一个表单,将来再逐个把这些文本框替换成自定义编辑框,而不会破坏客户代码。
参见:
https://angular.cn/guide/user-input
测试
Angular 对测试的支持非常全面,可以实现各个不同层次的测试。
但是不要因为拿到把这么好用的锤子就满世界敲。要根据不同的价值需求去决定测什么不测什么。
别忘了每个 Angular 的类,无论服务、组件、指令还是管道等,都是 POJO,你可以用测 POJO 的方式测试它们,得到毫秒级反馈,而且这往往会更高效。
参见:
https://angular.cn/guide/testing
但要记住:虽然 Angular 支持这么多种方式,但你不一定要用到这么多种方式。
安全
在 Angular 中,你不会无意间造成安全隐患。只要注意一点就够了: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DomSanitizer.bypassSecurityTrust*
要慎用,务必确保传给它的东西不可能被攻击者定制,必要时请找安全专家推演。
参见:
https://angular.cn/guide/security#sanitization-and-security-contexts
如果你在发起 POST 等请求时收到了 403 错误,那可能是因为后端开启了 CSRF 防护。Angular 内置了一个约定 —— 如果服务端 csrf token 的cookie名是 XSRF-TOKEN
,并且能识别一个名叫 X-XSRF-TOKEN
的请求头,那么它就会自动帮你完成 CSRF 验证。当然,你也可以自定义这些名称来适配后端。
参见:
https://angular.cn/guide/http#configuring-custom-cookieheader-names
跨域与反向代理
本地开发时,前端有自己的服务器,显然无法与后端 API 服务器运行在同一个端口上,这样就导致了跨域问题。要解决跨域问题,主要有 CORS 和反向代理这两种方式。CORS 是标准化的,但是受浏览器兼容性的影响较大;而反向代理则通过把 API “拉”到前端的同一个域下,从根本上消除了跨域访问。
(图片来自:http://t.cn/RgsWKEJ)
开发时,Angular CLI 内置了对反向代理的支持;部署时,各个主流 Web 服务器都能很好地支持反向代理。
一般项目中建议还是优先使用反向代理的方式。
杂谈
你不必写 CSS
很多后端初学前端时会被卡在 CSS 上,在心里喊一句 WTF。但实际上,在团队开发中,你可能根本不必写 CSS。
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现成的 CSS 库,比如已经熟透的 Bootstrap,还有后起之秀 Material Design、Ant Design 等等。你只要能根据其表达的视觉含义,正确套用它们定义的 CSS 类就够了。尽量不要自己手写 CSS,否则可能反倒会给将来的页面美化工作带来困扰。
选好了基础框架,并且和 UX 对齐之后,团队中只需要一个 CSS 高手就能实现所有的全局性设计规则。对于全栈工程师来说,充其量只有对当前页面中的少量元素进行定制时才需要写 CSS,况且还可以通过找人 pair 来解决偶尔碰到的难题。
全栈,让设计更简单
前后端技术各有所长,有些事情用前端实现更简单,有些用后端实现更简单。综合考量前端技术和后端技术,往往可以产生更简单、更优秀的设计。广度在业务开发中往往比深度有用,这也是全栈工程师的优势所在。而团队中的技术专家主要负责深度。
分工是动态的
技术专家或全栈工程师,并不是什么荣誉头衔,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同一个项目上你可以同时担任全栈工程师和技术专家;这个项目你是全栈工程师,下一个项目上也可能专门担任技术专家。团队的协作方式永远是动态的、随需应变的。
不用担心全栈会限制你的技术深度,实际上,全栈对提高你的技术深度是有帮助的,因为很多技术的“根”都是互通的。
相信你的直觉
资深后端首先是一个资深程序员,你对于“应该如何”的期待,很可能是对的。如果你觉得 Angular 应该有某项功能或某种设计,它很可能确实有。去 Stackoverflow 搜一下,找找你的答案,这是你成为高级 Angular 程序员的捷径。
万法归一
形容某人聪明时经常说“万法皆通”,实际上“万法皆通”不如“一法通而万法通”。很多技术之间的相似程度超出你的想象,这些相似的部分其实就是技术的核心。用万法归一的思路去学习总结,会给你带来真正的提高。
资料 & 学习指南
学习 Angular 的最佳资料是它的官方文档,它无论是从准确、全面,还是及时性等方面都是最佳的。
它的英文文档站是 https://angular.io,中文文档站是 https://angular.cn,这是由我和另外两位社区志愿者共同翻译的,期间还得到了很多社区志愿者的支持。中文文档和英文文档至少在每个大版本都会进行一次同步翻译。虽然时间有限导致语言上还有粗糙之处,不过你可以相信它的技术准确度是没问题的。
阅读时,请先阅读架构概览
https://angular.cn/guide/architecture。
然后阅读教程
https://angular.cn/tutorial(有经验的程序员不需要跟着敲代码,如果时间紧也可跳过)。
最后阅读风格指南
https://angular.cn/guide/styleguide。风格指南很重要,不用记住,但务必通读一遍,有点印象供将来查阅即可。
文档站中还提供了 API 参考手册,它提供了简单快速的站内搜索功能,需要了解哪些细节时到里面查就可以了。
另外,ng-zorro 组件库的一位开发者还整理了一份不完全指南,包括中英文资料:https://zhuanlan.zhihu.com/p/3638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