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家征信试点机构竟然全部out,央行到底想要一个怎样的市场格局?

2018-04-19 15:05:40 浏览数 (1)

马云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天猫和淘宝无论发展到多么大的规模,他都不用太操心,可蚂蚁金服一点风吹草动都会令他寝食难安,因为搞不好就会被送进监狱”

记者 | 张俊潇

官网 | www.datayuan.cn

微信公众号ID | datayuancn

马云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天猫和淘宝无论发展到多么大的规模,他都不用太操心,可蚂蚁金服一点风吹草动都会令他寝食难安,因为搞不好就会被送进监狱”。

八家试点机构全部out,央行暂停发放征信牌照

最近这几年,可谓是牌照满天飞!众多支付牌照、消费金融牌照被一一下放,监管部门也乐得看见一些经营健康的企业持证上岗,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在整个金融业处于重要一环的个人征信行业中,到目前为止竟没有一家企业获得正式发放的牌照。这不由得让人产生疑问:“让整个行业都没能获得央行的信任,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相信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在目前的中国个人征信(以下简称征信)市场中,央行征信一家独大的格局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了,提拔一些游击队转入正规军势在必行。央行也是煞费苦心,把自己所能信赖的企业都推出来。

在 2015 年 8 月,央行公布了个人征信首批试点的八家机构,分别是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鹏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

然而时间的脚步已经迈进了2017年的下半年,当初被“选中”的企业竟然一家都没有获得牌照。而这八家企业涵盖了金融、互联网巨头和独立第三方平台等特性,也基本上代表了他们在各自领域最高经营水平,如果他们都不行,估计其他企业连说“你行你上”的勇气都不具备。

征信行业大混战,构建数据壁垒才能求生

在这两年的考察期内,央行到底看到了什么以至于迟迟不愿发出手中的牌照呢?

为揭开这个谜团,数据猿采访到了几家征信企业的高管。

91征信CEO薛本川说:“这里既有行业的普遍通病,也有企业的特有问题,问题错综复杂。”

对于行业通病,算话征信CEO蒋庆军也是颇有同感。

“行业最大的通病就是在非银信贷行业里面,共享借款人债务信息非常困难。” 蒋庆军向数据猿解释道。

征信在过去狭义的概念是指:根据用户过去的行为,为未来的还债能力做预估,传统意义上的征信局限在用户的房贷、车贷、信用卡以及担保人等维度上面,随着互联网生态的完善,个人征信的维度被大大拓展,比如网上购物、社交关系、出行情况、线上理财等等,都可以被当做征信的元素。

而这些行为数据几乎都被特定的企业所垄断,比如电商之于阿里、社交之于腾讯、出行之于滴滴。这些公司肯向社会开放这些核心数据吗?让你知道电商平台假货问题有多严重,金融公司坏账率有多高?还是来谈谈世界和平的事吧。

蒋庆军还谈到:“目前在中国债务信息共享很难实现,现在正是征信业大混战时期,大家急需构建自己的壁垒。共享信息机构对竞争性的顾虑比较难消除,因为共享实际上对中小信贷机构更有益处,所以业务领先的债权人机构不愿意率先共享债务人债务信息,怕失去竞争优势。”

阿里和腾讯给央行上了生动的一课

央行的征信业务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半公益色彩,加上其一家独大,信息共不共享并不是很敏感的事。但是我想央行也明白不谈利益就不能谈长久,所以内心深处是愿意鼓励一些机构基于自身特点开展多元化并且能盈利的征信服务。

“但多元征信业务有些地方偏离了征信的定义” 薛本川说。

阿里和腾讯两家企业作为八家入选企业的两位,在征信业务的探索上真的是差强人意。也让央行看到了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征信业务在阿里和腾讯看来,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的板块,只是作为其他业务的支持。

过去我们看到,阿里为了自己的社交梦,生生搞出利用信用评分把支付宝变成“支付鸨”的闹剧;也看到了腾讯不顾一切企图借用征信业务,进军久攻不下的电商业务,但目前为止也是落得个四不像的下场。

征信业务最大的价值就是客观与独立,但跟阿里和腾讯谈客观,似乎有点与虎谋皮的意味,这让央行怎能不失望。

当然,我们现在也不宜放大阿里和腾讯的力量,事实上依靠电商和社交这样弱金融属性的数据,在金融领域做征信风控力量有限。

每个维度的数据价值是不可等量齐观的,比如一个房产数据记录的价值,可能要远比淘宝上一万条消费记录更有意义。

“芝麻信用分”是目前大众心中认知最广的信用评级,在机场通道、住酒店之类、小额消费金融上无比有用,但真正用芝麻分做第三方的金融风控,估计那家公司会赔到怀疑人生。

征信最广泛的应用就是金融机构,连阿里目前都不具备独立为金融服务的能力,遑论其他公司。

“国外征信产品的初期主营业务都是为金融机构提供产品,而国内金融机构已经掌握了绝大多数市场上的关键数据,对8家征信的数据产品没有强需求,而类似互联网金融的非银金融机构又刚刚兴起,行业尚不规范,也很难成为征信行业”,薛本川进一步解释说。

9亿人的蓝海市场到底有多大?

截止2016年9月,央行个人征信系统共有2927家机构接入,其中4.12亿人有信贷记录,这也就意味着全国有9亿多人没有信贷记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有经营征信业务的企业达到上万家,还有更多的新加入者正排队入场。

似乎征信市场的未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有从业人员对数据猿分析,以较为成熟的美国征信市场来说,目前的格局是 Equifax、Experian、TransUnion三大征信所三足鼎立,上千家小型细分征信公司各占山头。

三大征信所的每一家都掌握了大约2.5亿美国人的信用报告,美国人口总数3亿多,也就意味着做到了成年人的全覆盖,市场近乎饱和。美国的征信市场有多大呢, 2016年这三家公司美国境内总营收约为456亿美元,有此可以推断美国征信市场应该在500—600亿美元的范围内。

从长远来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美国几乎是没有悬念的,按照比例原则,中国征信市场也至少要在3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据中银国际证券推算,未来5-10年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平均查询次数将超过20亿次。由于我国央行自2014年起对个人每年查询本人信用报告收取服务费25元,由此大致测算我国在个人信用查询服务上的总收入将达到500亿级别。

薛本川认为,中国个人征信市场应该就是几百亿的规模,目前市面上大多数企业其实都在亏损经营。

16年,央行曾大力整顿过一次企业征信机构,3天内注销了 望洲征信、华夏信融及博昌征信三家企业,理由都是:“连续六个月以上未实质开展征信相关业务”。

事实上,目前市面上征信企业的经营现状不容乐观,除了八大企业外,很多都是在惨淡经营。

个人征信行业是一个薄利的行业,从国际惯例看,一般需要5-7年的亏损期,而且个人征信业务的规模效应非常明显,在共享数据规模达到一定水平之前,信贷机构客户使用共享数据的效果和体验可能不会太令人满意,从而降低信贷机构客户进一步共享借款人信息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共享数据规模难以增长,这就形成了一个负循环。可以预计未来能生存下来的个人征信机构数量是会非常有限。

央行需要一个怎么样的格局?

蒋庆军认为,征信市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开放程度,未来几年会迎来一个大兼并的淘汰过程,那些拥有合理定位、技术特长、资源特质、业务特色的征信机构会有更大的机会生存下去,缺少专业性,定位不清,没有规划,不能坚持,熬不过早期亏损阶段的机构将被淘汰。

从监管层的一贯特性判断,他们也倾向于市场中企业尽可能少,以便于监管。监管层未来可能在适当时机出手,扶持具有国际竞争力巨头,同时不断提高合规成本抓大放小,加速市场的洗牌。

个人征信市场最终会形成以央行征信中心为主导、少数几个独立第三方市场化征信机构为辅的格局。

总体来说,整个国家的信用体系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完善、提升,为社会经济运行继续夯实基础。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