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滴滴已经成为继百度、阿里、腾讯之后,网上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不管是正面的评价还是负面的评价,都足以将它淹没在诸多的议论之中。前些日子,网上开始流传一则关于滴滴将大裁员的消息,将其再次拉回大众的视野。
滴滴当然是第一时间出面否认,毕竟裁员这件事,不管是出于何种初衷,无论如何也不值得被放到公众的视野之中。从传言到否认,再到最终成为事实,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套路,所以这次关于滴滴大裁员的消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早就默认为既成事实。
临近年末,在刚宣布将奥迪品牌引入上汽集团后不久的大众集团,赶在广州车展开幕前一天先后与中国两家领先的移动出行服务公司——滴滴以及首汽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对滴滴来说,跟大众的签约仿佛是给眼下不稳的军心打了一剂强心针。
一口吃个“大胖子”,扩张受阻的滴滴只有裁员
在合并Uber之前,滴滴自身的快车业务已经覆盖超过300个城市,员工总数高达6000人。相比之下,Uber所覆盖的城市远不及滴滴,但员工人数也高达1000多人,这当中还不包括大批的实习生和处于试用期的员工。因为业务的高度重合,合并之前的滴滴与Uber之间,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但是,即便是在滴滴的疯狂夹击之下,Uber也并没有示弱,依靠超高的执行力与战斗力,在不少热门城市,遥遥领先于滴滴。
快车业务作为两家公司的核心,随着两者的合并,业务的高度重合也就导致员工岗位重复,开源节流自然是在所难免。开源通过车费上涨已经达到,那么节流就要采用最直接、简单的裁员方式。
而近期在升级了Uber APP之后,几乎所有来自Uber的订单都被导向滴滴,直接交由滴滴司机接单。不难看出,滴滴也是采用这种最“粗暴”的方式,将Uber边缘化。在滴滴掌握了快车领域的话语权之后,Uber也就只能成为待宰的羔羊。
与大众合作,只是滴滴迫于形势不得不转型的方式之一
全国部分地方正式实施网约车管理细则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而像北上广深的具体管理措施还尚未真正落地,滴滴的快车仍旧和以往一样继续运营。而就在这样一段政策真空期内,我们似乎再也没听到滴滴对政策的诉求和回应,而是不断的有滴滴开展新业务的消息。
除了与大众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合资成立新的网约车平台子公司之外,本周滴滴还宣布了与美国汽车租赁公司安飞士巴吉集团的合作。合作后滴滴用户最早在春节就可以在境外直接获得安飞士巴吉集团在全球 175 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的租车服务。
本月16日,滴滴专车还宣布包车业务正式上线。它将首先在北京、深圳、广州、成都和青岛五个城市推出。
而本月初,滴滴出行宣布,已经与150多家出租车公司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探索网约车与出租车相互融合的多元化发展道路,推动出租车行业加速转型升级,提高司机收入和运营效率,提升乘客出行体验。
三年以后,滴滴又到了出租车阵营里,就像创业之初那样,视出租车公司为同呼吸共命运
的新欢。CEO程维甚至这样说到:“未来,你叫快车,来一辆服务很好的出租车不要奇怪。”
现在的滴滴面临着私家车退出大潮,平台活跃度大幅降低,此时再次拥抱出租车行业,刨去平台抽成,的哥的姐们还有钱可赚吗?还有让出租车司机不得不想起被抛弃的过往,日后等滴滴自营车的规模起来后,自己会不会再次沦为炮灰呢?
伪共享的滴滴,前途依旧难下定论
伪共享的质疑其实并不是现在才出现,从一开始就打着“共享经济”招牌的滴滴,实际上并未解决出行中车辆成本、燃油费用和司机工资中的任何一环。相比之下,只有顺风车才算是共享经济,因为它不具备刻意的动机,属于顺带拉人的行为。这样一来,“滴滴就是一个不正规的出租车公司”的言论也并非毫无根据。
尚处政策危险期的滴滴,自己的命门仍然掌握在各地政府手中。与出行领域更多的合作,也证明了滴滴正在试图寻找一种新的管理方式,继续生存下去。
过河拆桥的滴滴想要回头拥抱出租车行业,无非是想寄希望于出租车这根救命稻草,但是来自出租司机类似“宁愿在街上拉不到人也不会再注册滴滴”这种回应,足以见得这根稻草也并不牢固。
商业竞争的残酷可以理解,不过未来有多少曾被伤害过的出租车司机选择和滴滴携手并进不得而知、与大众合作之后的高端自营车又会有多少用户选择也难下定论。尽管有各地细则在落地过程中或许会有降半档执行的情况存在,但是关于滴滴的前途,目前来看依旧难下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