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模型提出了协作绑定机制
在血红蛋白等多亚单位配体结合蛋白中,T→ R转变发生了吗?配体与具有多个结合位点的蛋白质协同结合的两个模型极大地影响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定义了两种主要的可能性。
第一个模型由Jacques Monod、Jeffries Wyman和Jean-Pierre Changeux于1965年提出,称为MWC模型或协同模型(图5-14a)。协同模型假设协同结合蛋白的亚基在功能上是相同的,每个亚基可以(至少)以两种构象存在,并且所有亚基同时经历从一种构象到另一种构象的转变。在这个模型中,没有一种蛋白质具有不同构象的单个亚基。这两种构象处于平衡状态。配体可以与任一构象结合,但与R态结合得更紧密。配体分子与低亲和力T态(在没有配体的情况下更稳定)的连续结合逐渐改变平衡,有利于R态。
在Daniel Koshland及其同事于1966年提出的序列模型(图5-14b)中,配体结合可以诱导单个亚基的构象改变。一个亚基的构象变化使相邻亚基的类似变化更有可能发生,并使第二个配体分子的结合也更有可能。该模型比协调模型有更多的潜在中间态。这两种模式并不相互排斥;协同模型可以看作是序列模型的“全有或全无”的极限情况。不幸的是,这两种模型已被证明很难通过实验加以区分。在第六章中,我们使用这些模型来研究变构酶。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本栏目信息及图片均来源于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第八版,其中文字信息为英文原版的小编翻译/整理版,仅供学习交流使用,欢迎在留言区或私信听课君提供宝贵意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部分WORKED EXAMPLE、BOX及全部Chapter Review未纳入翻译整理范围,如有需要建议参考原版图书该部分内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