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一些大厂的持续裁员事件,让职场年龄焦虑的话题又火热起来了。职场的年龄焦虑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是市场与资本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资本在运作的过程中,肯定是要逐利的,最终也是要趋向于利润最大化的。
因此,这样的环境和状况是一个客观存在,个人大概率是无法改变的。基于这样的客观事实,身在职场的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心态上不盲从,不夸大焦虑。与此同时,也要正视它,想办法适应它。今天这篇文章就聊聊最近看到的一些现象和想法。
35岁中年危机真的存在吗?
前些天正好在帮别的团队面试架构师岗位和开发岗,邂逅了一批35 的应聘者。站在面试官以及旁观者(相对于招人的团队Leader来说)的视角来思考和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从大厂裁员、浏览筛选简历、面试过程中获得的信息以及身边的朋友来看,35岁中年危机的确存在,而重灾区是技术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仅仅是35岁的技术人,甚至刚工作5到10年的技术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从最近一年的招聘情况来看,无论是中高级岗,还是架构岗,无论是大厂出来的,还是中小厂出来的,找工作的周期基本上都在半年以上,甚至超过一年。
现实就是用工需求量锐减,竞争者(因为公司倒闭、裁员等)锐增,新入行的人还在不断增加。
长期找不到工作的可能原因
从常理来说,35岁到40 岁,正是年轻力壮、经验丰富的岁数。那么产生这些职场焦虑和就业困难的原因在哪里呢?
下面根据面试情况分析一些可能的原因。
不愿降低身价
先说曾经就职大厂、能力强的人。在面试的过程中,不乏能力出众、经验丰富的人,但找工作的周期也非常长。
基本原因就是:曾经拿过高薪,曾经辉煌过,然后被裁员之后,不愿意降低标准,还拿互联网高峰期的薪资待遇来找工作。也就是能力足够,甚至能力超过需求,但双方价格没谈拢。
技能过于垂直
再说曾经就职过大厂、能力垂直的。这里不能说能力不行,在某一个垂直细分领域还不错,但停滞了学习,只是一个螺丝钉。
前段时间面试了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工作12年,只在三家公司待过。最后一家在百度待了5年多,然后被裁员。结果就是5年多只做了一个业务系统,而业务系统中的微服务架构有人帮忙做、中间件有人帮忙封装,你可以这样理解,所有的基础服务都有人帮忙做好了,拿来用即可,剩下的就是专心码业务代码。其他相关的技术,一问三不知,薪资要求还比较高。
针对这种情况,除非他依旧进大厂,否则中小企业没办法拿高薪养一个单一技能且跨业务领域的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人员配置不足,多数都是一职多能。
曾经因平台带来的辉煌和光环,也在某种程度成了束缚。反而是那些中小企业的人,更愿意放低身价去先拿到一份offer。当然,中小企业出来的人,找工作的问题在于,很多时候根本得不到面试的机会。
年龄也是一个限制
还有一个非常显性的问题就是年龄。在帮忙面试时,面试到了一个技术还算可以,但年龄已经超过35岁(86年的),面完之后,跟需求方领导对接,对方没进行面试就直接以年龄问题拒绝了。
年龄这块有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如果应聘者的年龄比Leader的年龄还大,站在管理者的视角来说,管理成本太大。
第二,如果年龄上来了,但能力与年龄不匹配,未来的培养可能性几乎为零。也就是说基本上招来是什么样子,未来依旧会是什么样子。不像小年轻,可以培养和栽培(虽然有时候也是妄想)。
供需不匹配
另外还有一个延展性的原因,那就是供需不匹配。
有些中小企业,需要的人是既能当领导,又不脱离技术,能做一些核心架构和开发的工作。这样就要求应聘者有综合素养,但又没脱离技术。
很多应聘者当惯了领导,完全撒手技术和实践,导致脱离一线太久。而在中小企业,招聘一个开发容易,直接招聘一个领导却是非常慎重的。大多数情况,要么内推,要么内部培养提拔。
这也导致了一批原本已经混到管理岗的人,在新找工作时出现了一个困局。
走管理路线,也存在一些悖论,且是小概率事件,主要是没有那么多坑和机会。不仅仅是能力够就可以,还得有机会,以及解决信任问题。
可能的一些出路
这里聊几个可能的出路。
加强学习,提升价值
说到出路,老生常谈的说法就是: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能力。这句话都被说烂了,这也是最本质的,但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太少,太少。
特别是人到中年,学习能力下降,分心的事太多,留给学习的时间、精力太少。但市场本质上就是价值交换的底色,没有价值又如何交换来薪资呢。
因此,第一个结论就是:不学习就会落伍,要么接受这一现实,要么去改变,去学习,去提升。互联网行业本来就是倾向于年轻人,能够加班,学习能力强。
多数人的选择
如果现在有工作或者有选择,目前大多数人的抉择就是:寻找一个事业编或者相对稳定的岗位,猫着不动,坐等养老。另外一种选择就是从技术岗转管理岗。
前者的策略是寻找「不变」,后者的策略是彻底的「变」。
前者的风险点是「不变」是相对的,拖延之后,后面可能更加被动。而如何寻求解决方案和突破才是本质。
后者的选择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拿自己可能不擅长的去跟别人擅长的竞争。
但无论变或不变的策略,都是选择,也都需要认清自己当前的优势,发挥优势,规避不足。最重要的是不能故步自封,不能裹足不前。
35岁的职场人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经验,在此基础上寻求突破,把事情做到极致。
走管理的策略
上面聊到走管理路线是小概率事件。这是客观事实,但也有一些方式方法可以改变。直接空降管理,难度系数最大,但如果你基于技术实力先进入公司,展示技术实力,获得稳固的地位。然后再切入管理,特别是中小企业,这样的难度系数就会锐减。
大多数情况,从外面看是高楼大厦,从内部看是草台班子。
内荐路线
关于内荐,曾多次提到,真的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甚至可以说,在现在就业行情下,可以碾压一切技巧的途径。
通过内荐,获得机会,大多数还是空降,保证空降成功(技术落地势力、团队融合),逐步发挥自己的能力,稳固地位,走向真正的目标岗位位置。
自媒体、副业等
这一条可选的路,但也是一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路,甚至需要一些时代的机遇和契机,需要长期准备和打磨。虽然是一条出路,但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但可以在有主业的前提下去尝试,去铺路,不建议直接跳进去。
小结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应该正视客观事实的前提下,也不能妄自菲薄。被裁员也可能不是自身的原因,年龄也只是一个数字,35岁有35岁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能力,如何打破思维定式,如何清晰定位自己,如何保持成长,以及最重要的是:你想过一个怎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