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测试化≠测试失业

2024-05-25 14:26:09 浏览数 (2)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来自星球群里几位同学的聊天内容。

有同学抛出了这样一个话题:微软和谷歌已经去测试化,将测试职位取消。随后这个话题就引起了好几位同学的讨论,就这个话题分别发表了很多不同的看法,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 测试工程师会面临失业;
  • 测试职位被取消,测试工作会由AI来执行;
  • 测试失业了还能做什么?开滴滴还是做自媒体?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涉及个人工作和职业发展,更容易引起争论。但从我的角度来说,单从“去测试化”就引起自身焦虑,心态确实不太好,这种应激反应也有点学生思维。

什么是学生思维?用几个词来概括就是:找答案、分对错、听安排、结果论。

所谓的找答案,和国内的应试教育体系分不开干系。在学生思维逻辑里,所有问题都有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即使这道题不会做,肯定有其他人知道答案,这也衍生出了伸手党和白嫖党。但在现实社会和职场中,很多问题根本没有答案,都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试错,最后才能得到所谓的正向结果。

那什么是分对错呢?在学校里,老师和校规会告诉我们,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错的,久而久之就让很多同学形成了万事皆有对错的意识。所谓的对错之分,不过是一种二元论。同样在现实社会和职场中,很多事情也没有对错之分,更多的是利益角度不同而产生的分歧和结论

至于听安排,其实不仅在学校里,职场中也很常见。很多测试同学工作了好几年,依然是这种状态,如果领导有安排具体的明确的任务,他才知道该做什么。如果安排的工作任务不明确,他就会陷入迷茫和焦虑状态,不知道怎么下手,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甚至也不知道及时反馈进度和风险,最后导致项目延期或线上故障。

什么是结果论呢?如本文开头“去测试化”的话题和引申的讨论就是结果论的典型代表。从学生思维出发,“去测试化”就是软件测试工作要没了,我要失业了。但实际上,“去测试化”其实仅表示不再设专门的软件测试这一岗位,软件测试工作不再由专门的Title为软件测试工程师的人来做,但软件测试环节在软件产品的研发交付中依然很重要,软件测试工作更多的由开发工程师来负责

与学生思维对应的,则是工作思维,或者称之为解决问题思维。

所谓工作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举个例子,技术同学日常工作中,有各种评审,比如需求评审、技术方案评审、测试用例评审。这些评审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不断的沟通,将不同角色对需求的理解和实现达成一致,降低交付风险。毕竟一句话需求和频繁变更太常见了,大家都不想背锅。

仅有工作思维还不够,还需要警惕依赖路径的陷阱。我运营知识星球将近两年了,和几百位同学沟通过很多次,如此多的沟通案例让我观察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很多职场同学哪怕工作了快十年,依然有选择困难症,或者说根本不知道如何进行判断和选择。

以职场晋升为例,普通的工程师大多是在一线执行具体的事务,很少会去思考如何做的更好,如何从更高层面更广阔的维度去优化。但作为团队管理者或者更高级别的工程师,仅是将手头的工作做好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去探索一些不确定的未知领域,创造更大的价值

很多一线工程师,因为手头工作做的比较好就得到了晋升机会,但晋升以后由于职责范围和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就陷入了迷茫,不知道如何开展后续的工作。或者晋升以后,依然沿用过去作为一线普通工程师做事情的方法,最后患得患失不得不选择退一步,回到工程师的执行角色。这是典型的失败的转型者共有的特点。

他们会认为:我之所以得到晋升,是因为原来的工作做得好,那么上级一定希望我延续之前的那种表现,这种想法是具有破坏性的。持续用你熟知和擅长的方式工作,并且避免你不熟悉的方式,虽然在刚开始的时候看起来挺管用,但很快你就会陷入一种拒绝承认现实的状态。你可能会一直在这种思维状态里,直到你可依赖的成功案例全部坍塌。

要想在晋升后继续拿到好结果,除了赢得同事和下属的信任,还要去寻找最容易被上级关注到的成功。即使你并不完全认同上级的做法,但在思考面对不确定性如何着手解决问题时,还要先学会从上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先解决上级在意的问题。这对你建立影响力、获取资源有着长远的作用。

当你理解了现实社会的不确定性,明白了很多事情的结论没有单纯的对错之分,会自己去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求拿到预期结果时,你就是一个成熟的职场人了。

万事发生必有利于我,不断探寻事务的本质,尝试从更高层面去寻找更广范围的更优解,才是一个优秀的职场打工人该具备的思维。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