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第一章重点问答习题,经典好题,复习必做!!!

2024-06-14 14:49:32 浏览数 (2)

第一章问答:

1.分组交换特点?

最主要特点是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2.多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的优缺点:

电路交换通信一定有三个过程,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整个通信过程,通信双方始终占用着所使用的物理信道。电路交换效率低。但只要双方建立好了连接,双方通信所需的传输带宽就分配好且不会再改变,不会受网络中其他用户影响。从源点到终点都是同样的传输速率

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没有建立连接和释放连接的过程,所以传送数据较迅速,能更合理有效利用各链路的传输带宽。分组交换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但在各路由器会产生排队时延。信息量突增可能造成网络某处拥塞甚至网络瘫痪。各分组携带控制信息造成一定开销

报文交换也采用存储转发技术,但它不再划分分组,直接将整个报文在网络节点中存储下来然后转发。灵活性不如分组交换,传送数据时延较大。

3.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点到终点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it/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每个分组所必须添加的首部都很短,对分组的发送时延的影响在本题中可以不考虑。此外,各节点的排队时间也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小?

(提示:画草图观察k段链路有几个节点)

电路交换:

先建立连接s秒,发送时延 x/b,总传播时延 kd

电路交换时延:s x/b kd

分组交换:

发送时延(x/p)*(p/b) 总传播时延 kd 一个分组经过(k - 1)个节点的发送时延(k - 1)*(p/b)

分组交换时延 kd (x/p)*(p/b) (k - 1)*(p/b)

kd (x/p)*(p/b) (k - 1)*(p/b) < s x/b kd

所以条件为k - 1)*(p/b) < s

4.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 2 * 10^8 m/s。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it/s。

(2)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it/s。

(1)、发送时延:10^7bit/100kbit/s = 10^7bit / 100*10^3 bit/s = 100s

传播时延:1000km / 2*10^8m/s = 1/200 s = 5ms

(2)、发送时延:10^3 bit / 1Gbit/s = 10^3 bit /1 * 10 ^ 9 bit/s = 1/10^6 s

传播时延:1000km / 2*10^8m/s = 1/200 s = 5ms

5.长度为100字节的应用层数据交给运输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TCP首部,再交给网络层后传送,又需加上20字节的IP首部,最后交给数据链路层的以太网传送,加上首部尾部共18字节。

求数据的传输效率,数据传输效率是指发送的应用层数据除以所发送的总数据。

100/(100 20 20 18)约等于 63.3%

若应用层数据长度为1000字节,数据的传输效率是多少?

1000/(1000 20 20 18)约等于94.5%

6.试述具有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要点,包括各层的主要功能。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1)应用层

功能: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

协议:域名系统DNS,支持万维网应用的HTTP协议,支持电子邮件的SMTP协议

数据单元:称为 报文

(2)运输层

功能:负责向两台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

主要协议:

1、传输控制协议TCP

数据传输单位:报文段

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2、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数据传输单位:用户数据报

提供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的数据传输服务(不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

(3)网络层(国际层 或 IP层)

功能: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协议:使用IP协议,因此分组又叫 IP数据报 或简称 数据报

(4)数据链路层(简称 链路层)

功能:在两个相邻节点之间传送数据时,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在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链路上传送帧。 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

(5)物理层

功能: 协调在物理媒体中传送比特流所需要的各种功能

所传数据单位: 比特

本次计算机网络内容就到这里咯!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