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火爆的背后思考:是不是真的解决了“最后一米”?

2018-05-29 10:49:50 浏览数 (1)

中国本身就是一个自行车大国,在上个世纪自行车作为"老三样"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虽然道路上能见到吸引人主意力的自行车几乎都来自于国外品牌,但是中国的自行车产业并没有凋零。早在2007年,国内就引进了公共自行车系统。2012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推出公共自行车,镁客君所在的南京就建设有630个站点,投放4万辆自行车。

共享单车的出现

去年9月,一排排整齐的黄色自行车出现在北大校园内。在公众号“ofobike”中点击"用车",通过扫描二维码并输入车牌号,便可使用自行车。去年年底,“ofo共享单车”app正式上线。这便是由四位北大学子发起的名为“ofo”的自行车共享项目。

为了让所有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的骑行自行车,今年4月,“摩拜单车”在上海上线。同样是使用扫描二维码即可开锁,把车骑走。最近摩拜单车的火爆离不开其共享单车酷炫的造型,车身全铝材料、实心发泡轮胎、借鉴汽车原理的轴传动等等。

共享单车这种商业模式将来路在何方?

首先咱们从摩拜单车的角度来说。摩拜单车的高颜值这一点不可否认,可是高颜值的背后是高昂的成本。据了解摩拜的单车成本高达6000元,要知道ofo所使用的单车成本仅为270元。按照现有投放量,12000辆来算的话,光是车辆成本就高达7200万。此外,车身重量为普通自行车2倍的摩拜单车,又借鉴了汽车传动轴的驱动形式,造成实际用户的体验非常糟糕。

其次,共享单车的项目,在公益性上的确站在了高点,可是这种商业模式却值得商榷。摩拜单车进入的公共出行领域一直也是政府迫切希望可以改善的。就拿杭州举例,作为我国公共自行车数量最多、利用率最高的城市。截止至2010年,财政投入4.5亿元,5万辆自行车,一辆自行车分担下来成本高达9000元,这还不算后期的管理与维护成本。目前杭州是依靠广告箱的收入,来维持运行。单车造价就高达6000元的摩拜单车,虽没有站点建设方面的成本,但是也有后期管理、维护支出。越是高端的车辆,这方面的支出是否也会更多?摩拜单车是不是也会进入无尽的烧钱模式?

解决出行的最后一米才是王道

公共出行早就是政府层面在推进的工作,现如今却因为摩拜单车的出现而火爆起来,两者都是为了解决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所以难免会形成一定的重叠。

摩拜想要成功,就一定要比现有政府公共自行车更有优势。现阶段大多数公共自行车基本可以做到一定时间内的免费,而摩拜现在的收费模式是半小时1元。从用户的使用成本上看,摩拜单车完全不占优势。如果未来摩拜的这种商业模式想要长足发展,是否应该将城市现有公共自行车系统融入进来,对现有公共自行车升级改造后实现无桩借还车。一旦融入之后,摩拜的共享单车可以拥有更多的用户群,占据更大的市场。

一种商业模式,但凡涉足到公共出行,就必须要以“变态到极致的便利”为基础,正如滴滴一样做到点与点的无缝连接。摩拜单车现阶段在还车方面还对用户有许多限制,比方说不允许停进小区,那这样又谈何实现解决最后一米的出行?现在公共自行车的普及程度在某些地区已经完善,基本是走出小区门就有站点,最远也不会超过步行5分钟。所以未来的共享自行车能否普及到人们住所或者工作场所的楼下,真的解决最后一米,才是衡量这种商业模式是否成功的标杆。

酷炫的外观造型,或许可以为摩拜在现阶段博取眼球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新鲜感能够保持多久?长远来看,摩拜的盈利模式又会是怎样?共享单车这种商业模式的盈利又从何而来?镁客君以为,未来的共享单车只有将公共自行车融入到体系中来,并且解决好最后一米的问题,才有可能会成功。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