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堆是一种特殊的树形数据结构,常用于实现优先队列。堆通常以完全二叉树的形式存储在数组中,这样可以高效地访问父节点、子节点以及兄弟节点。本文将深入探讨堆的基本存储原理,包括最大堆和最小堆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案例代码详细说明堆的实现和操作。
一、堆的基本概念
堆是一种特殊的二叉树,具有以下性质:
- 形状属性:堆是一棵完全二叉树。
- 堆序性质:对于最大堆,每个节点的值都大于或等于其子节点的值;对于最小堆,每个节点的值都小于或等于其子节点的值。
二、堆的存储结构
在计算机内存中,堆通常使用数组来实现。对于数组中的第 i
个元素(索引从0开始),其左孩子索引为 2*i 1
,右孩子索引为 2*i 2
,父节点索引为 (i-1)/2
(向下取整)。
三、堆的操作
堆的主要操作包括:
- 插入元素:将新元素添加到数组的末尾,并调整堆以保持堆序性质。
- 删除根节点:删除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堆顶),并将最后一个元素移动到根位置,然后重新调整堆。
- 获取根节点:直接访问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即可获得堆顶元素。
四、堆的实现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个示例来详细了解堆的实现步骤。
1. 示例数组
考虑一个整数数组 arr = [5, 2, 4, 6, 1, 3]
,我们将构建一个最大堆。
2. 最大堆的构建
构建最大堆的过程包括:
- 初始化:将数组中的元素按顺序放入数组。
- 下沉调整:从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开始,向下调整以保持堆序性质。
def heapify(arr, n, i):
largest = i
left = 2 * i 1
right = 2 * i 2
# 如果左孩子大于根
if left < n and arr[left] > arr[largest]:
largest = left
# 如果右孩子大于当前最大的
if right < n and arr[right] > arr[largest]:
largest = right
# 如果最大的不是根
if largest != i:
arr[i], arr[largest] = arr[largest], arr[i] # 交换
heapify(arr, n, largest)
def build_max_heap(arr):
n = len(arr)
# 从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开始
for i in range(n // 2 - 1, -1, -1):
heapify(arr, n, i)
# 示例数组
arr = [5, 2, 4, 6, 1, 3]
build_max_heap(arr)
print("Max Heap:", arr)
3. 插入元素
插入元素的过程包括:
- 添加到末尾:将新元素添加到数组的末尾。
- 上浮调整:将新元素与其父节点比较,并根据需要向上移动以保持堆序性质。
def insert(arr, value):
arr.append(value)
i = len(arr) - 1
while i > 0 and arr[(i-1)//2] < arr[i]:
arr[i], arr[(i-1)//2] = arr[(i-1)//2], arr[i]
i = (i-1) // 2
insert(arr, 7)
print("After Insertion:", arr)
4. 删除根节点
删除根节点的过程包括:
- 移动最后一个元素:将数组的最后一个元素移动到根位置。
- 下沉调整:从根节点开始向下调整以保持堆序性质。
def delete_root(arr):
if len(arr) == 0:
return
# 移动最后一个元素到根位置
arr[0] = arr[-1]
del arr[-1]
# 下沉调整
heapify(arr, len(arr), 0)
delete_root(arr)
print("After Deletion:", arr)
五、堆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 构建堆:O(n)
- 插入元素:O(log n)
- 删除根节点:O(log n)
- 获取根节点:O(1)
❤️❤️❤️觉得有用的话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