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Pose 论文阅读

2023-10-23 15:00:43 浏览数 (1)

1. 概述

VitPose是最近出来的一篇用Transformer结构做人体2D关键点估计的论文,采用比较简单的Transformer结构就能在MS COCO 测试集上取得比较好的结果,挺吸引人的。论文不长,这周末读了一遍,感觉值得借鉴的地方挺多,这里我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论文的细节,同时把自己的一些疑惑和思考写下来,欢迎讨论交流。

论文标题: ViTPose: Simple Vision Transformer Baselines for Human Pose Estimation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204.12484 代码地址:https://github.com/ViTAE-Transformer/ViTPose

注:本文中框图和表格均来自原论文。

2. 摘要和引入

Vison Transformer 在视觉识别任务中效果优秀,在识别但还没有人在姿态估计任务上验证这种结构的有效性。这篇论文提出了名为VitPose的用于姿态估计的Transformer网络,使用普通ViT结构作为Backbone,结合一个轻量级的Decoder,就能在MS COCO 关键点估计bechmark上达到SOTA。

3. 继续阅读前的几个疑问

读完摘要和Introduction部分,我决定继续精读这篇论文,因此在进一步阅读前,为了提升对论文的理解程度,我想出了下面的问题,希望在读完剩余部分的时候,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回答:

  1. 如何确定SOTA结果中MAE和Transformer网络结构的贡献?
  2. 100M到1B参数的变化是通过哪个模块的变化调节的?
  3. 是基于Heatmap还是Regression的思路?
  4. 只针对单人场景还是多人场景也OK?
  5. 速度如何?

带着这些疑问,咱们继续往下看。

4. 实现细节

4.1 整体结构

网络结构设计比较简单,整体为采用ViT backbone decoder的形式。 backbone分为patch embedding和多个transfomer模块。patch embedding将图像分为dxd的patch块。

而每个transfomer层包含 multi-head self-attention(MHSA) 与 feed-forward network (FFN) 模块。多个transfomer层堆叠,构成了backbone。

backbone根据计算量大小,选用了Vit-B, ViT-L,ViT-H[3]以及ViTAE-G[4]。

4.1.1 decoder 选择

由于backbone采用ViT现有的结构,因此在decoder的选取上,作者选择了两种结构进行了对比:

  1. 经典Decoder结构,两个Deconv( BN ReLU) 1个1x1 conv,每个deconv上采样2倍,最终输出feature map大小为输入的1/4倍
  1. 双线性差值上采样4倍,然后是ReLU 3x3conv,不过论文中公式与描述不符,ReLU在双线性上采样之前,需要看代码实现具体是哪一种。

方案1非线性更高,因此在CNN的结构中使用比较多。而这篇论文也验证了由于Transformer强大的学习能力,即使像方案2这样的的简单decoder,也能达到很高的精度:

可以看到,ResNet系列在方案1上的结果远高于方案2,说明CNN结构的学习能力需要强有力的decoder来进一步加强,而VitPose结构则不需要,这需要归功于ViT结构的强大学习能力

如果光讲结构确实比较单一,所以论文也在好几个方面验证了ViTPose的优良特性。

4.2 灵活性

4.2.1 预训练上的灵活性

一般情况下backbone都需要ImageNet上预训练。这篇论文提出了三种预训练方案:

  1. 采用ImagNet预训练分类任务,比较经典的方法,数据集总共1M图片
  2. 采用MS COCO 预训练MAE任务,将75%的patch随机的mask掉,然后让网络学习恢复这些patch,数据集共150K图片
  3. 任务框架同方案2,不过数据集采用MS COCO AI Challenger,共500K图片

具体实现是将MS COCO和AI Challenger 中的单个人体crop出来,与ImageNet单个object的数据分布保持一致。然后在3个数据集上分别训练1600个epoch,再在MS COCO 上fine tune 210个epoch。

这个训练周期确实有点出乎意料地长……

采用VitPose-B结构,在MS COCO val set上,三种预训练方案的结果如下: 可以看到使用MS COCO AI Challenger,在只有一半数据量的情况下,可以达到比ImageNet更好的效果。

4.2.2 分辨率上的灵活性

ViTPose可以通过使用更大的输出尺寸来训练,也可以通过减小backbone中的下采样来构造更大尺度的feature map,这两种操作都能提高精度,具体如下: 更大尺寸的输入:直接缩放原始图像,得到对应大小的输入 更大尺寸的特征:降低采样倍数,修改patch层的stride参数,

另外提一下,这个特性应该是CNN和ViT结构都通用的。

可以看到分辨率越大结果越高

4.2.3 Attention种类上的灵活性

众所周知,Transformer中的Attention的计算量是Feature map 尺寸的平方,因此是很大的,而且显存占用也很大。因此作者用了Shift Window 和 Pooling Window 两种方案来缓解这个问题

单纯的网络显存占用太多,因此不得不采用fp16才能训起来……

4.2.4 finetune的灵活性

与NLP任务中一样,作者验证了只固定MHSA模块的参数,精度下降不多,而固定FFN的参数,则精度下降明显,因此作者认为MHSA更偏向与任务无关,而FFN则更具体任务关系更密切。

4.2.5 多任务上的灵活性

作者还尝试了这样一个实验,采用同一个backbone,多个decoder,每个decoder对应一个数据集的任务,实验验证一次训练,多个数据集上的结果都能比较好,且比单个数据集精度有提升:

4.3 蒸馏

这篇论文比较有意思的一个点是提出了一个基于Transformer的蒸馏方法,与常见的用loss来监督Teacher和Student网络的思路不太一样,具体如下:

  1. 在大模型的patch embedding后的visual token后面增加一个知识token模块,并进行随机初始化
  2. 固定大模型的参数,只训练知识token模块
  3. 将训练好的知识token模块接到小模型的visual token后面,且固定知识token的参数,只训练小模型的其他参数

通过这样的流程,将所有的知识都融合到了知识token模块的参数里面,并且从大模型传递到小模型,感觉理解起来也是很直观很有画面感。

4.4 与SOTA对比

实现细节中作者说明了,采用姿态估计中Top-Down的方案,即先用一个检测器检测出单个人体框,然后对人体框进行姿态估计。本文中方案其实是后面这一步。第一步的检测器在COCO的val集上用的是SimpleBaseline[1],而在最后的COCO test-dev集上,与SOTA方案的比较实验中,采用了Bigdet[2]。

SOTA结果是在576x432输入,采用1B参数量的ViTAE-G作为backbone,使用MS COCO AI Challenger训练的情况下获得的,具体如下:

5 几个疑问的答案:

相信经过上面的细节描述,我们对开头的几个疑问中的一些问题已经有明确的答案了

  1. 如何确定SOTA结果中MAE和Transformer网络结构的贡献? ->
  2. 100M到1B参数的变化是通过哪个模块的变化调节的? -> 通过修改backbone的结构来控制参数大小
  3. 是基于Heatmap还是Regression的思路? -> Heatmap
  4. 只针对单人场景还是多人场景也OK? -> 只针对单人场景,且需要额外的前置detector
  5. 速度如何? -> 速度应该是比较慢的,训练周期比较长,网络比较大

6 思考

  1. 采用强大的Transformer结构,之前的很多trick都可以省略,包括skip-connection 等
  2. Knowledge Token的思路很新颖挺有意思的,感觉可以用在所有的Transformer蒸馏里面
  3. 虽然论文强调只用了一个普通的ViT结构来做姿态估计,但是为了达到较高的精度,后面还是挺多提点的实验

7 参考

[1] SimpleBaseline: https://arxiv.org/abs/1804.06208 [2] Bigdetection: A large-scale benchmark for improved object detector pre-training [3] An Image is Worth 16x16 Words: Transformers for Image Recognition at Scale [4] Vitaev2: Vision transformer advanced by exploring inductive bias for image recognition and beyond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