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技术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实际上科技圈内的一些大公司早已经将眼光瞄准这个有点未来化的黑科技。
最近,脑机接口初创公司Neurable获得了来自密歇根大学Zell Lurie Founders Fund的一笔投资,助力其商业化脑机接口技术。而在这之前,他们还为HTC Vive打造了脑机接口开发套件,将这个看着有点超现实的技术和虚VR体验融合在一起。
此外Neurable在SIGGRAPH 2017大会上展示了VR游戏《Awakening》,可以让玩家通过大脑意念操纵对象。
再往前追溯,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计划投资6500万美元用于脑机接口研发计划,目标是制造能够连接一百万个神经元的高保真度大脑植入芯片。
这个黑科技正在被大公司收入囊中
那么,何为脑机接口技术呢?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外部设备读取你脑中的信号,然后经过计算处理,让这种信号转化为相关的反馈指令。
学术点的解释是:在人或动物脑(或者脑细胞的培养物)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在单向脑机接口的情况下,计算机或者接受脑传来的命令,或者发送信号到脑(例如视频重建),但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信号。而双向脑机接口允许脑和外部设备间的双向信息交换。
脑机接口技术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实际上科技圈内的一些大公司早已经将眼光瞄准这个有点未来化的黑科技。
今年3月,Elon Musk宣布投资成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从已知的消息来看,Musk想要不借助现代的硬件设备,直接将一个人脑中的想法转移到另一个当中。
4月,Facebook的硬件开发部门Building 8团队展示了用脑波打字的项目,他们准备从非侵入式切入,打造一种穿戴式设备系统。
当然,脑机接口方面也有不少初创公司正在路上,如下图所示(图源自文章《中美首份8000字长文深度解析全球热点脑机接口》)
可以看到图上大部分公司都来自美国,在脑机接口技术研究方面,国外确实走的比国内要快很多。
侵入式or非侵入式,这是一个问题
其实开篇提到的两个例子也是脑机接口技术的两种形式,非侵入式和侵入式。Facebook的脑机接口项目也是非侵入式的方式,而纵观受关注的那10家脑机接口初创公司,有70%也是选择从非侵入式切入。
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主要是通过电图传感器(EEG)来采集大脑释放的信号,它不需要像侵入式的将一些采集信号的设备植入到皮肤中,所以安全性以及易用性会更高,商业化落地的困难也相对要低。但是也存在着采集信号的精准度不高、信息量少等问题。
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更多的是在各大科研机构的实验室中,主要是在大脑皮层中植入电级,它的采集信号的时间分辨率会很高,但是危险性和植入难度比较大。此前有报道,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医学院通过这种侵入式的脑机接口实验,成功让全身瘫痪的病人用“意念”与他人进行文字交流。
不过,现在一些有消费级倾向的脑机接口应用产品都以非侵入式为主,比如NeuroSky、InteraXon(Muse)和Emotiv主要是围绕医疗健康、游戏等需求的移动可穿戴EEG设备,类似于Neurable,会提供一些SDK接入到游戏引擎开发工具中。
所以,如果脑机接口技术走入大众视野,还是得从非侵入式开始。
脑机接口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场景
作为一项高精技术,脑机接口技术也免不了从娱乐的角度切入到消费市场。
首先是VR游戏应用中,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设备连接到VR头显中,用思维控制虚拟现实中的一些动作,从而带来一种更加自然的交互。不过,在实际应用上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需要提前进行大量的学习,让机器掌握了解你的思维模式,再和它已有的动作库进行配对。
其次是最为广泛应用的医疗领域,例如,可以根据脑机接口技术开发出一些疾病的检测系统,这样就可以直接通过脑控设备进行远程诊断。而医疗健康中应用更多的是医疗恢复,比如让一些身患残疾的人重新拥有感觉功能,或者直接通过思维活动和外界进行交流。
其实,医疗康复应用中也经常会和VR结合,MindMaze就推出了一套VR神经康复治疗系统MindMotionPro,通过设计好的VR体验来刺激患者大脑对身体做出相应的活动,让身体慢慢的重新回到大脑的控制。再就是使用由大脑控制的机械外骨架,并让患者置身于虚拟现实环境中,通过反复的训练去改善病人的知觉。
除此之外,脑波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教育、软件以及军事等等。
总的来看,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上的应用前景非常之广,但是目前实际落地应用的情况并不明朗。而商业化应用依然存在很多局限性,包括成本高、风险大等等问题。
结语
脑机接口对于未来技术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潘纲教授认为以脑机接口为代表的神经技术的突破使得脑与计算机之间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脑机融合及其一体化已成为未来计算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确实,任何一项科技越极简化,它的使用价值也会越高,而脑波技术将基于大脑的传感做了极简化,未来必然会是核心科技之一,现在只是时候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