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篆刻刀法
印分朱白,皆是刻一道沟。刀分西种,冲与切,无论是哪一种,皆是刻沟之上边沿。
印主要分朱文印、白文印,这一点大家都清楚,即使不是刻字的人也明白这一点。但不论朱文、白文,其实只是我们作为观众的感观不同,对篆刻者,在刻字时,都是在印面上刻上一道道沟,是这些凸凹不平的沟壑表现出了我们看到的朱文与白文。
始终刻上边沿的简易刀法
一般常说篆刻有三法:篆法、章法与刀法。
篆法就是字的写法,篆刻一般是以秦汉的篆书入印的,并不是今天常用的简体字或繁体字。章法是印面上字的排列与布局。刀法是三者中最重要的,但也不外乎冲、切两种。
细说一下刀法吧。最简单的刻法,无论是冲与切,都是在笔画————也就是那印面上一道道沟的上边沿刻。
具体来讲,先说白文印。如下图所示,白色的部分是要从印面上刻掉的,箭头是冲切奏刀的方向,一圈逆时针走下来,这个笔画就完成了。
刻白文
朱文刻法类似,也是一直刻上边沿。如下图所示,中间的红色部分是要保留在印面上的,围绕着这个笔画顺时针走一圈,笔画也就完成了。
刻朱文
上面的上边沿刻法,不分冲与切————无论冲刀与切刀,都是沿沟画的上边沿刻制。且在冲刀时,始终使用的是刻刀的内刀角。
这里出现了三个概念:冲、切、内刀角,可能有读者不明白,下面分别解释一下。
冲刀、切刀、内外刀角的概念
如下图所示,左侧即是冲刀。由于图是二维的,没有办法展示立体;如果是视频,我们应该同时能看到,刻刀着印的点是刻刀的内刀角。
右侧是切刀。切刀也是内刀角先着印面,然后用力向前压。
冲刀与切刀
下面再解释内、外刀角。
对于刻刀,无论是右手持刀,还是左手持刀,一般情况下都是在胸前平放、倾斜的状态,刻刀的两个刀角有一个是离我们身体近的,另一个是稍远的。近的便是内刀角,远的便是外刀角。
在简刀刀法中,在刻印的时候,我们可以始终使用内刀角刻印。
锥画沙、屋漏痕之毛边效果
下面说一下毛边效果是怎么产生的。
这种效果在齐白石大师的白文印,或吴昌硕大师的朱文印里都经常能看到。基本上是一种一边齐、一边毛的感觉。
齐白石印示例
这种效果,如果是白文印,可以用冲或切的方式达到。冲的时候,毛边是在靠近身体的一侧产生的。切不容易出毛边,需要切的时候力量稍大一些,同时也需要章料的配合,软的章料不容易出效果,青田等质地较脆的章料容易出毛边效果。
有时候为了让毛边笔画粗一些,还可以双切,或者先冲后切,组合起来,笔画看起来就粗了。
上面说的始终在沟的上边沿刻笔画,是一种最简单、最方便记忆的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在大师眼里,是没有什么规距的,上边沿、下边沿都是可以刻的。
例如,如下图所示,在来楚生的这枚印上,箭头所示那种笔画被侵蚀的“锥画沙、屋漏痕”朱文效果,是反边来,沿沟的下边沿刻制的。在吴昌硕的很多朱文印里,时常也能看到这种效果。
来楚生印示例
非独上边沿、下边沿的规定可以打破,内外边角的规定也可以打破。还是那句话,在大师眼里,着实是没有什么规矩的。
我们始终使用内边角刻印,是在刻印面时的一般规定,在刻边款时,有时候便需要使用外边角了。
如何刻边款?
边款的刻制,刀法并不算复杂,在冲与切的总刀法基础之上,只要练会基本的点、横、撇、竖、捺、转折、浮鹅钩,所有的字都会刻了。
下面分别看这几种基本的笔画如何刻制。
1)边款笔画点的刻制
分两种,如下图所示,左侧是内刀角向上冲,右侧是外刀角向上冲。两种都可以,具体在实践中用哪种,取决于篆法、章法的需要,以及篆刻者的心意。
点
2)横的刻制
可能你已经发现了,边款笔画的刻制方向总是与我们在纸面上书写的方向是相反的,至少是不同的。
上面讲的点,我们在纸上书写时,一般是自上向下,但在边刻款时,点画却是自上向上冲的。
横与点类似。横在纸面上书写时是从左向右,在刻边款时,却是自右向左,并且是使用外边角自右向左切刻的。
短横,切一下即可;长横,切一下可能不够,便自右向左边切、边移动、边按压,大要两三下就能刻出一个较长的笔画。当然这也取决于用的刻画是多少毫米的,10 毫米的刻刀全切,切一下不但够,而且可能还多了。
横
3)撇的刻制
在边款中,撇有两种,第一种其实是提,有短的、有长的。刻的时候,是内刀角入印,从左下向右上方向切压。
第二种,是一种是自左下向右上冲,也是使用内边角。这种切法,在下面的横折笔画中也能看到。
撇
4)竖(与竖钩)的刻制
竖的刻制就相对简单了,内刀角入印,从下向上推,推到尽头,顺时针拧一下。
如果是竖钩,刻完上一步,在底部末端以内刀角入印,从右下向左上挤一下。或者把印顺时针稍转一下,以右刀角入印,从左下向右上————或者说自右向左挤一下。
挤的这一步,是为了刻画出钩。边款笔画为了突出金石味,笔画没有连笔的,有转折的笔画也是通过点、线最基本的笔画组合而成的。
竖与竖钩
5)捺的刻画
捺不一定是捺,在表现形式上也可能只是一个点。逆时针转动一下石头,以外刀角入印,可以切一个简单的点,也可以切一个长长的横当点。
如果需要长笔画的尖,在完成上一步以后,可以用内刀角入印,向上挤出一个点,补的是这个笔画的尖。
边款刻画,对于点,有内刀角、外刀角的点,其中又以内刀角用的居多。对于横,只有外刀角的横,没有内刀角的横,即使充当捺的横,也是外刀角。
捺
6)横折的刻制(一)
这是最复杂、最丰富的边款笔画了。大体上有左折、右折两种形式。
先看左折,先刻一横、再向左折。刻横时,是外刀角入印,从右向左切,在末端处,为了实现一个魏碑笔画起笔向上翻转的效果,还可以以内刀角入印,向左上方挤出,添加一个顿笔的起始效果。
横刻完后,第二步是刻撇,与单独的长撇类似,以内刀角入印,从左下向右上冲,冲到横的末端,顺时针拧一下,将两个笔画接起来。
关于拧字诀,你可能也发现了,一般都是内刀角顺时针拧,外刀角逆时针拧。对吗?不全是,内刀角是顺时针拧,但外刀角只有在向上挤点的时候向上挤一下,使点画加粗,并没有显著地拧;还有,在刻横的时候,也是从来不拧的。
横折一
7)横折的刻制(二)
接一来看右折,先竖刻一画,再向右折。
竖的刻制与前面的竖一样,内刀角入印,自下向上冲。竖刻完后,顺时针转一下印面,再以外刀角入印,从右向左切出一个横,充当右横折的第二笔。
最后一步,如果需要,以外刀角入印,向上挤出一个小小的钩来。如果需要长一点的钩,也可以内刀角入印,竖着切出一个钩来。一般不要长钩,在边款中,长钩并不比钝钝的小短钩有感觉。
横折二
8)浮鹅钩
这个笔画也是由三部分组成,先是内刀角入印,从下向上冲出一条竖,冲到末端挤一下。
这条竖在向上冲的时候,可以自左向右微微转出一个弧度来。
然后是第二部分,外刀角入印,自右向左横切,切出一横,短一些、长一些都可以,看需要。与第一部分接不接得上也没有关系,有时候似连非连更有意境。
最后一步,外刀角入印,在第二部分笔画的开端处,挤出一个向上的小钩来。
浮鹅钩
回顾
最后回顾一下。
刻印面重篆法、章法,刻边款重刀法。相信你也发现了,刻边款的刀法比刻印面复杂一些。
刻印面,一般情况下,始终是内刀角入印,在沟的上边沿或冲或切。方向不对,就转一下印面。转印面很重要,刻一枚印会经常转动印面。
刻边款,主要是用简单的点、线笔画组合笔画。奏刀方向在大多数情况下,与纸上行笔的方向都是相反的。用笔写字时,横是自左向右,奏刀刻边款却是自右向左。类似的还有,竖是自下向上冲,撇也是。
刻边款,整体上重小字、大笔画,用小钩、大断连,这样刻出来才比较有意境。当然,在刻之前,字的篆法、章法也很重要。刻边款不用篆书,有时候也称写法,说篆法。
以上便是简易的金石味篆刻法。刀法与要实现的效果是相关的,如果我们要实现简洁、快意的金石效果,无论是印面还是边款,用上面的简易篆刻刀法便可以了。
如果我们想实现婉转的细朱文,或者在刻边款时使用草书,刻出连笔效果,使用上面的简易篆刻刀法便不合适了。刀法本质上也是为篆法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