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举办了“腾讯产业科技大会”。主角是科技创新型企业。
我们找来七位实干派企业家,讲述他们做企业、做创新的故事。
这也是时代的故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正在深入千行万业,产业科技创新的大潮滚滚而来。企业逐浪前行,求新、谋变,大势所趋。
正如本次大会的主题——潮涌。浪潮之巅,创新涌动。
张昌武
蓝箭航天创始人兼CEO
张昌武是造火箭的人,他创办的蓝箭航天有个小目标,希望中国民营航天企业终有一天能和SpaceX同台竞技。
今年,自主研制多年的朱雀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创造了历史。这是人类第一发入轨成功的液氧甲烷火箭,对无污染的新能源替代传统燃料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是国内第一款具备商业化能力的可以执行批量化发射的液体的运载火箭。
曾有人提出,想要在中国的商业火箭领域花同样的时间超过SpaceX,显然对这个行业的理解是不够的。
运载火箭行业没有捷径。除了做时间的朋友,长期投入,还靠“一个信念”和“一个定律”。
从事航天事业,一定要有责任感、使命感,不能掉队,一直向前。这是信念。
另外,火箭创新没有范式和方法论。如果说蓝箭航天是在造火箭,还不如说是在创新一种组织和环境,他总结出“1 1 1”创新定律,也就是,一群人的智慧、一个系统的支撑和一种工程能力,加在一起,一定要大于三,甚至无穷大。
“未来有一天,如果我们能够成为一家世界一流的火箭企业,在国际舞台上正面的同SpaceX这样的企业去PK,一定是我们的组织取得了成功,一定是我们呈现出了一支有新的运载火箭研制能力的、更加高效的团队力量,这也是蓝箭正在做的事情。”
张昌武相信终有这么一天,现在的他更关注一个新型的中国商业火箭组织能力的形成。
展望未来五年,蓝箭的发展目标是,每年发射一百次,每年把一千吨的有效载荷送到近地轨道,并且致力把蓝箭这样的中国商业火箭企业同SpaceX之间的差距缩短到五年。
“我认为这是一个可期的目标,这是一个中国航天可以有的水平。一方面,我们要正视差距。第二方面,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张昌武记得很清楚,在发射前夜,在酒泉戈壁滩上,他每天晚上绕着火箭跑一圈是10公里。环顾四周的时候一片寂静,那时他感受到整个宇宙中间只有自己、只有星空,及这一发火箭。
“像是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宇宙级坐标。”
游玮
埃夫特智能装备董事长兼总经理
80后的游玮从小就非常喜欢变形金刚,高考填志愿最想报机器人专业,现在开创了一家企业,做工业机器人。
真正认识到国产工业机器人必须要自主创新,源自两个故事,也是两次刺激。
多年前,他的师爷和导师为国内一家企业研制机器人。交付时,问了一句车间主任,有没有其他需求。主任脱口而出,你们需要做的是,如果机器人坏了,如何在五分钟内,换回进口机器人。
另外一家中国企业,因为整个产线都是用进口机器人,中间有一台机器人出了一个很小的故障,需要国外工程师解决问题。那国外工程师从法兰克福上飞机就开始计费,一个很小的故障花费了上百万资金去解决。
从那以后,游玮一直都想证明,国产工业机器人可以做得更好。
其实,这是一个追赶的问题。在国内,机器人研发底子薄,远远落后国外巨头。
从2008年到现在已经过去15年,中国企业一直在思考并回答两个问题:如何缩小差距,追上竞争对手?如何超越和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首先,游玮想到了海外技术并购。
因为意大利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具有高水平的研发能力,合作态度也很开放,埃夫特智能装备和意大利合作方,签下了技术收购协议,对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但,这不是超越。
真正的超越感是来自形成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游玮锁定在光伏行业,因为这是中国优势产业,对国产机器人接纳度、包容度非常高。光伏生产有一个特别环节,叫插片,薄如蝉翼的硅片插入到石墨轴几十个卡槽里。硅片与卡槽的间距在毫米之间,硅片和卡槽不能有任何刮擦。
这个应用在过去10年都是由国外高端机器人把持,游玮和团队把它当作突破口。
为获得客户,中外企业现场PK,各自调教机器人,双方像搞军备竞赛一样每天调整指标,最后双方达到极致指标。
埃夫特智能装备的解决方案一鸣惊人,在交替提升速度和良率指标上达到极限,逐渐占据了该领域80%的市场份额。
现在,游玮的“超越之梦”还未完全实现,工业机器人产业竞争激烈。
但因为他们的存在,让15年前动辄上百万一台机器人,变成了只要几万块;让原来用不起机器人的中小企业,能够用得起机器人;让原来不会用机器人的企业,也用上了机器人。
他有了更多底气。
陈彬
鹿客科技创始人兼CEO
鹿客科技是做智能锁的。相比于传统机械锁,这是一个蓝海。
创立以来,陈彬一直在主推指纹识别等智能锁,但在2018年和2019年,鹿客科技却遭遇了业绩的滑铁卢。他发现自己的组织和运营能力并没有建立起来,而这两年做的产品规划也是脱离市场和用户的。
他回到了原点,重新思考,第一个问题是,我们是为谁,要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
当年,从做租住智能锁切入,是因为看到了租客、管理员、保洁员等用户,时常忘记带钥匙或者找不到钥匙,要解决他们的痛点,向市场推了很多产品。
现在,还要问第二个问题,在市场竞技中,鹿客是谁,想往哪里去?
陈彬认为,鹿客的目标用户应该是追求生活品质,有事业心、责任心,向往自由和仪式感的家庭用户。他们对产品的品质有更高要求。对照这一点,在2018和2019年规划的产品基本属于市场跟随型。
自此,鹿客科技决定坚持“以客户为中心 技术创新”,做高端智能锁。
在技术创新领域,陈彬做了一个很超前的决定,研发全球第一款掌静脉识别的智能锁,形象地说,就是“刷掌开门”。
相比于指纹、脸部识别来说,掌静脉是安全性最高的,它主要依靠掌心和静脉纹路。在这方面,每个人的掌静脉都是独一无二的,因其不属于非体外暴露特征,在防伪造方面更强。
鹿客科技和腾讯优图实验室进行合作。九十三名鹿客科技和数十位腾讯算法工程师历经了十八个月的研发,让这一产品从构想变为现实。
在合作中,陈彬提出刷掌开锁的时间不能长于1秒。
这是来自他对用户体验的观察。如果开锁时间是1.5秒,用户会产生不耐烦情绪,感受是不好。为此,双方团队花费了六个月多时间,优化算法,把最早测试的1.5秒压缩到0.8秒。可是,按照技术原理推算,最理想的时间应是0.75秒。单为了这0.05秒,双方团队又死磕了三个月。
现在,这一功能已成为鹿客科技今年新品的主打功能之一,有28项发明专利,其中19项是光生物识别领域的。
从滑铁卢触底反弹,陈彬对创新有了更多理解,所有创新都潜藏于烟火人间,功夫在于核心技术。
邓宇
山河星航总经理
山河星航造的不是大飞机,而是轻型载人飞机。这是一个长期被国外品牌占据的市场。
邓宇介绍,2016年涉足这一领域时,国内民用航空器市场并不成熟,缺乏很多制造技术。之所以坚持到现在,是因为创始人中南大学的机电学科带头人何清华教授的信念——当低空飞行开放时,为什么不能有中国人自己的通用航空飞机。
对待创新,往往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市场跟随型,主要是模仿市场主流产品,可以快速见到收益;还有一种就是先导式的,通过技术创新引领新的消费市场,它的技术门槛很高,难以被复制,但过程漫长且艰难。
团队都是外行人,但基于创立时的信念,山河星航坚定地选择了自主创新之路,拒绝“抄作业”。他们希望,自己创造的产品是别人没有的,是可以引领消费者的。
他们坚持每一张设计图必须是自己原创的,整个团队进行着很多“难以想象”的试验。
在试飞时,因为很难找到理想的通航机场,他们会找一些铺装路面试飞,比如草地、土地、压石泥地等。条件是很艰苦的。但是,这反而促成了山河星航造产品的新优势,相比于国外产品,可以在多种路面上起飞,同时滑跑距离非常短,只有180米。
为了保证飞机遇突发情况的安全,他们为飞机安装降落伞,当出现意外的情况,降落伞打开,整个飞机都能缓缓降落。
想法还有很多,其中,不少已经成为山河星航产品的实际性能,相比于国外竞品,做到了人无我有。
靠着这股精神,经过三年打磨,山河星航自主研制一款两座轻型运动飞机“阿若拉”,这是我国第一个取得适航认证的轻型运载飞机。
又经过十年的发展,“阿若拉”已累计交付250架,市场占有率达到70%,具备了自动驾驶、夜间飞行、高原起降、整机降落伞配备等多种技术能力。
现在,数字化奔涌而来。邓宇正在研究和探索数字科技和通用航空产业的融合方式。
他们已研发了一个数据采集和传输模块。飞行时,飞行轨迹、环境以及环境情况等都能通过卫星通讯、移动互联网等传回到地面。工作人员通过一款手机APP,可以接收这些信息,并进行实时分析,向飞行员发出指令,提供帮助。
这种数字化技术实际上是为中国的低空开放,打造了一个非常好的低空智能管理系统,也是低空开放安全基础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
邓宇说,这些是所有先导式创新开拓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木信德
万控智造副董事长、万榕信息董事长
有800个特殊的柜子,它们里面装着各类电力设备,确保大桥用电安全,它们叫“电气机柜”。
2018年,万控智造接下了港珠澳大桥的大订单。但在短时间内实现同期交付,一家工厂是很难完成的。
木信德需要随时掌握不同工厂的生成进度、品控情况、供应链协同以及物流等情况,保证按时交付。这些是传统的工厂流转方式无法做到的。
这时,自2012年起积累的数字化能力——万控信息化协同平台,显示出优势。
输送到丽水工厂的原料是否到位?成都工厂的产品合格率有几成?天津工厂发出的物流到哪儿,有没有什么突发情况?预计多少天后,订单的完成度是怎么吗?
通过数字化建设,从下订单到原料供应、生产制造、品质管控,再到物流运输、货物验收等,一套全作业的数字链条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实时预警、响应和拉通解决。
依靠这套系统,万控智造同时调度丽水、天津、成都工厂的产能,在特定的时间内实现了共同交付。这样的能力在行业里遥遥领先。
但木信德也看到了更大的产业创新问题。
万控智造所在的电气机柜领域,是典型的离散型制造业,需要产业上下游企业密切联动,高效协同。一个上游的螺丝钉问题很可能影响到中游的电气设备,进而波及下游的电力安全。然而,长此以往,这些协同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不仅如此,设计效率和制造效率低下,以及交易成本、人工成本和融资成本高企等,都是困扰着行业发展的痼疾。
万控智造已深耕三十多年,在行业中具有一定资源。木信德在想,为何不把在自己利用数字化平台,完成八百个订单的能力,推广为能赋能产业的通用型能力,利用数字技术解决看到的产业发展问题。
2022年,万控智造成立了子公司万榕信息,和腾讯云积极合作,为产业上下游企业构建一套完整的产业互联网服务体系。
双方共同建立电气产业互联网创新实验室,将通过运用AI技术、打造行业大模型,辅助全场景的产品研发设计;利用新一代通信网络和云技术,打造一个以订单履约全流程在线的互联协同平台,提高产业链协同效率;运用数字化和物联网技术,推动产业配套向集群化服务转变,做好产业“数智工具”等。
工业化和智能化正在加速融合,对企业来说,都是又一次新生。
刘维超
南京蔚蓝科技创始人
蔚蓝科技有一个爆品,是阿尔法机器狗,主打的是智能科技和家庭陪伴。
这个产品的诞生和一位用户的嘱托有关。
创业伊始,一位上海父亲在网上看到了蔚蓝科技研发的四足机器人,并找到了刘维超。当时,他的女儿因为一次医疗事故,永久失明,几乎对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他告诉女儿,有一天,会有一只机器狗,做她的导盲犬,陪着她,帮助她。这位父亲希望,刘维超团队一定要造这样一只机器狗,自己投资都可以。
这次经历让刘维超有了一种明确的产品创新观。在考虑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更多地去考虑人、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努力去创造一些美好的东西。不能为生活创造幸福感的机器人,是没有灵魂的。
他和团队决心造出这样一只温暖的机器狗,既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帮助视障人群识别障碍,也可以卖萌耍酷,静静陪伴。
2021年,团队只有十人,为了更好地研发,在深圳进行闭关攻坚。短短三个月,集合了大家想法的阿尔法机器狗诞生了。依靠微信朋友圈推广,蔚蓝科技获得了超一万个订单。这让刘维超坚定了选择的正确性。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认同他的想法。相比于自动驾驶、新能源等,机器狗因为没有成熟的市场,很少有投资人选择蔚蓝科技。
创业前三年都是靠团队自己投入,但更困难还是在疫情的那几年,无法按时交付定单。团队成员们没有动摇,靠着举债,硬是坚持了下来。
今天年产业终于迎来爆发,机器狗的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和认同,刘维超得到一笔数额不菲的融资,企业终于可以迎来更好的发展。
经过三年的迭代,阿尔法机器狗变了,具有了多模态的大型人机交互、自研机器人关节执行器、多层混膜模型控制等核心技术,也拥有了诸如残障监护、教育学习、安防监控等温暖的新功能。
刘维超也有了新的想法,对残障人士、孤寡老人,阿尔法机器狗也应该做些事情。
他希望,阿尔法机器狗能在日常生活中扮演更多的温暖角色。
吴迪
丰疆智能创始人兼CEO
吴迪也是研制机器人的,曾经做过芯片和无人机。
但他创立的丰疆,做的机器人是给牧场做的推料机器人、给清洁工做的无人清扫机器人、给农民做的无人插秧机、给建筑工人做的无人塔吊,给拖拉机做的无人驾驶套件......
过去这五年,他们专注做一件事:用低廉的技术来改变劳动密集型行业,让便宜的科技改变看不见的角落。
他总结了一个叫80/20定律,让机器人来做80%的最危险的工作,让人来做20%的比较轻松的工作。让机器帮助人,把干苦活、脏活和危险的活都干了,让人远离恶劣的环境。
对于创新,吴迪觉得最重要的是接地气,要下田,下牧场,到工地,懂得用户的痛点。
为研发无人插秧机器人,吴迪亲自开插秧机下田体验。他发现,一个老练的农民,一天要插50亩田,必须从早到晚,弓着腰、俯下身,使劲把秧苗插入土壤。秧苗要直线排列,如果秧苗和秧苗之间的距离不等,插入的深度不同,长得东倒西歪,就会影响到收成。
单这么干下去,手是肿胀的,晚上吃饭胳膊也抬不起来。这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行业。
吴迪想,如果把自动化、传感器和北斗导航卫星结合在一起,既能根据作业环境,调整机器人的运行轨迹,也能远程遥控机器人,这不就彻底把农民解脱出来了吗。
丰疆成功研发了全国第一个商业化的无人插秧机和智能插秧机。人坐在插秧机上,拿着手机,按下摇控器的按键,插秧机就能走直线。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干这个活儿。现在,这款插秧机每年在全球卖掉几万台,平均提高5%的粮食产量。
这些经历让吴迪在有了一个创新心法。有些产品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卖不出去根本原因是没有在一线,把用户的工作多干几回。
丰疆做了无人塔吊,控制室在地面,塔吊手现在不仅可以上厕所,还可以去买星巴克,而且作业时不需一直盯着钩子,他只要按个键,钩子就能从A点到B点,能真正减少危险发生。建筑行业的客户非常激动,说等了十几年,终于看到这个东西落地了,而且很便宜。
丰疆这样的“好东西”还很多。
比如,扫描仪。能够一瞬间把整个场景全部扫下来,进行三维建模。
比如,推料机器人。让一个人也能轻松管理牧场,把人从过去每天开6个小时车,必须反复给牛推饲料的烦琐中,真正解放出来。
比如,无人清洁车。以后晚上完全可以让机器人工作,清洁工只需要白天开着机器,处理边边角角、不太无人化的区域。
这些产品好像看起来都不太出彩,但正是这些东西,它在推动那些非常辛苦、非常危险的行业变得越来越好。
“以我们自身的体验来说,过去这五年,没有太多的喜悦。就像以前我们看武打小说里面讲的,我想去少林寺学武功,但师傅让我一天挑一百担水,坚持挑十年。”吴迪说。
但他们相信现在做的这个事,要能坚持挑十年,忍受寂寞、忍受孤单,不断的反复纠错,才能让自己越来越完美,才能让中国创新真正走向全世界,让技术普惠走向全世界。
在产业科技大会的前一天,我们还举办了2023腾讯科学WE大会,邀请了全球顶尖科学家分享前沿科学研究。
腾讯产业科技大会与腾讯科学WE大会接力召开,产业界与科学界接续同台,从基础科学理论到产业实践,我们努力串起从研究到应用的创新链路,共同探讨产业与科技的融合转化,助力实体产业和科技行业获得更多的灵感、经验和方法,共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浪潮。
这条路很长,我们一起慢慢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