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熬夜竟能缓解抑郁!西北大学最新研究,但不推荐天天用

2023-11-13 11:57:03 浏览数 (1)

丰色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有关熬夜,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有点颠覆人认知的现象:

偶尔的一次通宵,可能让你的情绪更好!

这种“好心情”甚至可以持续好几天。

究其原因,原来是急性睡眠不足(也就是突然熬夜)会增加大脑多巴胺的释放、让特定脑区的神经连接可塑性更强

由此就会产生长达数天的有效抗抑郁作用:

如果你原来感到emo,这下烦恼全都“抛却脑后”了。

没想到大半夜不睡觉还有这益处,具体怎么说?

短暂熬夜抗抑郁

慢性睡眠不足的危害广为人知,但像学生考前通宵复习这种短暂熬夜的影响却很少被研究。

为了探寻其中机制,西北大学的科学家们在小鼠身上进行了实验。

这些小鼠们没有任何情绪障碍遗传倾向,在确保它们被干扰、一夜不能睡觉的同时,实验设置本身也保证足够温和,没有对其造成巨大压力。

结果,一晚上过去后,与正常睡觉的对照组相比:

这批小鼠表现得很是亢奋,甚至有点过度活跃且更具有攻击性。

作者使用光学和基因编码工具监测了它们大脑中负责奖赏反应的多巴胺神经元的活动。

结果发现,这类活动在小鼠们短暂熬夜期间变高了。

言外之意,多巴胺被释放了,小鼠了获得了类似抗抑郁的效果。

由于大脑中有四个区域:前额皮质、伏核、下丘脑和背侧纹状体,都负责这一神经元的释放,他们还想弄清究竟哪块的影响最大。

结果是,这四个区域中的三个(除了背侧纹状体)都受到影响。

不过进一步缩小范围发现:

只有抑制大脑内侧前额叶皮层的多巴胺反应时,小鼠们的好情绪也就是抗抑郁作用才会消失。

相比之下,伏隔核和下丘脑区只跟小鼠们的多动行为有关,跟抗抑郁作用的相关性不大。

除此之外,作者还观察到了一个现象:

小鼠们大多数异常行为(比如多动)在急性睡眠不足后的几个小时内消失,但抗抑郁作用却持续了好几天

这可能说明,前额皮质的突触可塑性增强了。

在此,作者由通过检查单个神经元,发现相关神经元确实形成了被称为树突棘的微小突起,而使用基因编码工具分解突触,抗抑郁作用就会消失,证实了如上猜测。

总结来说:

这项研究让我们发现,短暂睡眠不足虽然可能会让我们的身体感到疲惫,但大脑确实更加兴奋,因为它能分泌多巴胺、让前额皮质皮质区的神经连接增强。

同时,作者认为:

这项研究也带来一个重要提醒,即我们日常行为的一个转变(比如一个临时通宵),就可以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根本地改变我们的大脑。

进化使然?

目前,这项研究结果已发表在Neuron杂志上。

对于大脑在突然熬夜后出现的这一“反常”现象,作者也给出了一种可能的猜测:跟进化有关。

通讯作者,西北大学神经生物学副教授Yevgenia Kozorovitskiy解释称:

想象我们置身于一个存在捕食者或其他危险的远古环境下,可能需要延迟睡眠并保持高度活跃的精神状态,来避免危险。

言外之意,急性睡眠剥夺后的兴奋状态其实是我们为了躲避掠食者的一种进化策略。

在生存面前,还有什么emo不emo的啊?(手动狗头)

最后,划重点了,作者提醒大伙:

研究结果本身的意义其实在于了解我们的情绪状态如何自然转变、以及速效抗抑郁药(如氯胺酮)的作用原理等等。

千万不能因为看了这项研究就去熬夜对抗抑郁情绪。因为它的作用其实也就是一时的,并不能治本,长期良好的睡眠还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真的很emo,更有效的方式其实还是去健身房或者散步:-D

参考链接: [1]论文:https://www.cell.com/neuron/fulltext/S0896-6273(23)00758-4 [2]https://news.northwestern.edu/stories/2023/11/one-sleepless-night-can-rapidly-reverse-depression-for-several-days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