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子
中国AI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大模型又多又乱。
摩肩接踵的大模型:两极热,中间空
中国到底有多少AI大模型?在今年10月国内大模型已经有238个。而在6月这个数字才只有79个,仅仅4个月就翻了3倍。 可以说,中国此刻已经是全世界拥有大模型最多的国家,远远超过美国。但这个看似厉害的数字背后,中国又有多少AI原生应用呢?
很显然,现在的“百模大战”进退两难。而李彦宏在2023西丽湖论坛上的一句话也点破了这个问题,现在的国产大模型正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实:赛道过热且应用缺乏。
我们知道,在PC时代,基本上只有Windows一个操作系统,但是基于Windows系统开发的软件却有很多;而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只有安卓和iOS两家主流操作系统,但移动应用却有800万之多。可见少量的操作系统,大量的应用才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关键。
但在今年国内人工智能每收获1块钱投资,就有6毛钱流向大模型相当于操作系统,而涉及具体应用层面的,却不足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大模型占据了绝对的资源优势,但应用层却被严重忽视和压缩。大家一窝蜂地在做大模型,在这过热的赛道里,不仅浪费了大量研发、算力和数据资源,也埋下了一场可能随时爆发的危机。
一旦资本泡沫冷却,随着资本的撤离,将出现大量的大模型停止更新,媒体开始唱衰大模型寒冬,相关公司纷纷倒闭,员工待遇下降等问题接连爆发。这种行业猛然转冷,很大程度会给真正具有竞争力、创新能力的中国AI企业带来巨大的麻烦。
AI时代,驱动原生应用才是关键
面对国产大模型的困境,李彦宏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他认为,一个大模型要想成为新时代的Windows,安卓和iOS,一定具备一个能力,那就是驱动AI原生应用爆发。
事实上,在美国的AI创业浪潮中,早已开始出现这种AI原生应用。你会看到不论是AI虚拟对话的Character.ai,还是基础设施领域的Langchain,甚至包括Humane推出的硬件AI Pin,这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对AI原生应用的形态的探索。
幸运的是,我国和美国这种差异化尚未达到决定性胜负的阶段。因为直到今天,最出色的AI原生应用还没有出现。就如同移动时代拥有其独特的“mobile-native”应用一样,这些应用已经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同样在AI原生时代,也将会涌现出基于大模型的新兴国民级应用。
就如李彦宏所言:“人类进入AI时代的标志,不是产生很多的大模型,而是产生很多的AI原生应用。我们需要100万量级的AI原生应用,但是不需要100个大模型。”
因为模型本身并不能直接创造价值,通过基于基础大模型的AI原生应用开发,模型的存在才能发挥出真正的意义。如今大模型最终的格局必然是少数实力玩家取胜,取胜的大多数机会就在于AI原生应用的研发。
无论是芯片、框架、还是模型,只有通过更多的场景落地应用,才可以形成更大的数据飞轮,技术才能被更多人感知到它的能量和价值。也只有繁荣的AI原生应用生态,会倒逼市场变化从而驱动经济增长。
去掉90%大模型,迎来中国AI之春
现在的中国,在短时间内已经发展出了远远超过本身应有存量的大模型。而这里面最致命的问题就是,90%的大模型都缺乏商业化支撑。这对于大模型创业型企业来说,一开局就是最艰难的局面。对他们来讲,拥有的只是算法,但连一条可行的商业化途径都找不到。
这些问题导致大量大型模型积聚的赛道变得十分严峻。目前国内的现状就是,大家谈起算法,各家都在创新;说到参数,各家都在追求规模;说到调用,却几乎没有人使用;说到商业,更是几乎没有公司考虑。换言之,必须要淘汰今天超过90%的大模型。
只有大浪淘沙,中国才能迎来AI之春,才是真正能发挥出在应用创新、产品打磨、产业智能化落地等领域的优势。而大模型产业形态的良性化,应该是五家主流大模型互相竞争,一到两个企业进行底层技术创新,同时还需要一系列作为补充的开源大模型,以及在学术领域充当AI科学支撑的大模型。
在大模型与行业垂直领域结合的同时,形成推广和复制行业大模型的产业生态,诸如大模型 办公、大模型 娱乐、大模型 媒体等等形式,在主要的C端市场,涌现出数以千计的公司,形成互联网经济之后的AI经济奇迹。
未来的AI大模型一定会催生出新的象征性产品,可能新的抖音,新的微信,新的office,甚至更多难以想象的创新,而这一定不是现在的大模型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