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I Align和图像的双线性内插法讲解

2023-11-22 20:46:17 浏览数 (1)

最近在看Mask R-CNN,了解到其边框包裹紧密的原因在于将 Roi Pooling 层替换成了 RoiAlign 层,后者舍去了近似像素取整数的量化方法,改用双线性插值的方法确定特征图坐标对应于原图中的像素位置。本文整理了双线性插值的一些知识,便于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操作。

线性插值

学过初中几何的学生都知道,二维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个点(x1, y1)和(x2, y2),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方程,对于给定的一个x,介于x1和x2之间,可以求得其满足直线方程的y:

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就是计算x分别和x1,x2的距离作为一个权重,用于对y1和y2的加权。

双线性插值

双线性插值本质上就是在两个方向上做线性插值。

在数学上,双线性插值是有两个变量的插值函数的线性插值扩展,其核心思想是在两个方向分别进行一次线性插值。

对于双线性插值,其要插值的像素和原图中周围四个像素有关,然后根据与这些像素的距离来进行像素值的加权计算。

简单分析如下:

  • 目标插值图中的某像素点(distI, distJ)在原图中的映射为(i v, j u)
代码语言:txt复制
-   这个映射关系是根据图像缩放后的比例来确定的
-   0 < v, u < 1
  • (i v, j u)处值的计算就是邻近4个像素点的分别在x轴和y轴的权值和

插值公式

  • 设f(i, j)为(i, j)坐标点的值(灰度值)
  • u为列方向的偏差
  • v为行方向的偏差

那么插值公式如下(最终F(i v, j u)处的实际值)

代码语言:txt复制
f(i   v, j   u) = partV   partV1;  
  
partV = v * ((1 - u) * f(i   1, j)   u * f(i   1, j   1));  
  
partV1 = (1 - v) * ((1 - u) * f(i, j)   u * f(i, j   1));

或展开为:

代码语言:txt复制
(i   v, j   u) = f(0, 0)(1 - v)(1 - u)   f(0, 1)(1 - v)(u)   f(1, 0)(v)(1 - u)   f(1, 1)(v)(u)

上式中,分别是四个坐标点对x和y方向进行插值,简单的说:

  • u越接近0,(i, j)与(i 1, j)的权值越大
  • v越接近0,(i, j)与(i, j 1)的权值越大

双线性内插法常用于图像的缩放。

ROI Align

ROI Pooling存在的问题

熟悉ROI Pooling的都知道,这一操作存在两次取整过程:

  • 首先是原图和特征图之间比例缩放,比如VGG16最后一层是原图的1/16,如果某个候选区域的大小在原图上是 211*223,则长与宽除不尽,需要取整,得到其在特征图大小为:211/16≈13,223/16≈13 。
  • 在特征图上需要将候选区域映射的区域划分为 kk 个单元格,比如常见的 77,如上所述的候选区域特征图大小为 13*13,长宽划分为7等份,则需要再次取整来确定每个单元格的边界。

这样做存在不匹配问题(misalignment),特别实在特征图较小,原图中目标也较小的情况下,在特征图上少量偏差,比如0.8,假设特征图为原图的1/32,则在原图中偏差为32*0.8,这对于一些小目标检测,偏差十分明显。

ROI Align 的主要思想和具体方法

ROI Align的思路很简单:取消量化操作,使用双线性内插的方法获得坐标为浮点数的像素点在图像上的数值,从而将整个特征聚集过程转化为一个连续的操作。其操作流程如下:

  • 遍历每一个候选区域,保持浮点数边界不做量化。
  • 将候选区域分割成 k*k 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边界也不做量化。
  • 在每个单元中计算固定四个坐标位置,用双线性内插的方法计算出这四个位置的值,然后进行最大池化操作。

前面两步和ROI Pooling类似,只是取消了量化取整的过程。经过前面两步,可以得到k*k 个单元,在每个小单元中,取固定位置的四个点,这四个点的坐标必然是浮点数。我们可以将这四个点都看作是原图缩小32倍后的目标像素点,对于每个目标像素点,都可以用双线性插值的方法求得其像素值,然后对四个像素值进行最大值池化即可。

我正在参与2023腾讯技术创作特训营第三期有奖征文,组队打卡瓜分大奖!

0 人点赞